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破与立——评舞剧《悟空》丨西岭雪·舞蹈评论

2025-08-06 17:29: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车晓夏

作为西部地区优秀巡演剧目,南充歌舞剧院创演的舞剧《悟空》,其对传统经典的创新性改编,展现了文化传承智慧与艺术创新的逻辑,直击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核心命题——当古典神话遇上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创作者该做守成的匠人还是破局的先锋?

解构经典:在“叛逆”中寻找文化共鸣点

《悟空》以“梦魇、情缘、诱惑、斗法、觉悟”5个篇章依次展开,跳出人们对孙悟空的固有印象。黑白悟空象征前世今生,用灵动肢体与饱满情感演绎他的挣扎与顿悟。其对经典的“冒犯式改编”(如为悟空增添与萱草仙子的情缘),往往会引发学界的一些争议,有人会认为是“过度消费原著”“消解传统美学”等,但这恰恰是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关键。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看,经典的生命力在于阐释多元性。

意大利理论家艾柯认为,文本脱离作者后,读者可依时代再创造。舞剧强化情感线,是用当代视角激活经典中被忽略的人性因子,将原著中的师徒情、兄弟情延伸至爱情,产生争议的实质是传统守护者与当代阐释者的立场分歧。

从舞蹈人类学的视角看,艺术表达的边界是流动的。

古典舞本身就是跨艺术融合的建构传统,20世纪50年代,该体系建立便借鉴了芭蕾与戏曲、武术。《悟空》中古典舞与现代舞交融形成的张力场,是用身体语言演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呼应“深植传统又突破束缚”的内核。

在非遗保护领域里,“活态传承”的理念认为,传统技艺若不能适应现代审美,终将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悟空》的这种创新,是为古典舞注入当代生命力。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从魏晋的秀骨清像到唐代的丰腴健硕,本身就在随时代审美而演变。

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看,艺术创作对传统概念的通俗化处理具有合理性。

德国学者本雅明提出,现代艺术应将传统权威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表达。该剧对悟空的简化诠释,是连接传统概念与当代精神困境的有效路径——“放下欲望”的解读,为被消费主义裹挟的现代人提供心理慰藉。《悟空》的这种创新,换来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对话可能,争议正是传承的动力。

剧中的悟空与当代人高度共鸣:离开花果山的挣扎,类似人们对职业选择的纠结,对“齐天大圣”头衔的执念,恰似职场人的日常打拼。这种祛魅化处理,让千年故事有了呼吸感,搭建起连接古今的桥梁,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与当代人对话的活态基因。

肢体叙事:当古典舞的“形”遇见现代舞的“魂”

《悟空》中古典舞与现代舞的碰撞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以肢体语言搭建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桥梁。萱草仙子的动作,承袭古典舞的圆融柔美,展现“形”的韵律传承;悟空的动作,融入现代舞的顿挫感,以身体收缩与释放宣泄情绪。两种风格的拉扯,是传统审美与现代精神的角力,能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碰撞的张力。

若将传统等同于原汁原味复刻、视创新为离经叛道的认知,未免失之片面。真正的传统是流动的河,正如根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拍摄的同名电影,将舞蹈语汇与电影艺术融合,用镜头放大舞者的肢体细节,借特效突破舞台空间的限制,让“青绿腰”的弧度与山水画卷的留白形成视觉呼应,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视听体验。

这种创新非但没有消解传统文化的底蕴,反而让《千里江山图》的意境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证明传统在当代找到了新表达。“形”的传承连着“魂”的共鸣,才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情感共鸣:在神话外壳下直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悟空》中的“斗法”篇章,用肢体语言呈现当代人的众生相:翎子抖动,是对欲望的执着;身体的爆发与控制,是对权威的挑战;肌肉的紧绷与呼吸的急促,藏着对失控的恐惧和落后的焦虑。这组动作毋需依托任何神话背景注解,却能让人照见自己的影子,直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当下,我们常将“深入生活”挂在嘴边,但《悟空》让我们顿悟:真正的“深入生活”是穿透生活的表象,看透人性的本质。无论什么时代,人都在欲望与良知、理想与现实间挣扎,这种情况具有共通性。人性的共通点是最好的创作素材,能让观众在作品中找到情感锚点。萱草仙子化为忘忧草的牺牲,是“为所爱之人舍弃自我”的共通情感,足以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悟空》这部剧最难得的是保持平视视角,将悟空塑造为一个会犯错、会迷茫、会后悔的普通人,他对欲望的渴求、对权威的挑战、最终的释然,分别对应当代人面对诱惑的挣扎、突破束缚的勇毅、从追求世俗成功到寻找生命意义的成长。这种叙事让观众在悟空身上看见自己,印证了越贴近人性本质的表达,越能引发广泛共鸣的道理。

《悟空》用神话外壳,装了一颗跳动的现代人的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观众理解成长、取舍与自由,或许正是当下文艺创作应该追求的境界。

文化自觉:从“借壳”到“铸魂”的创作启示

在与南充歌舞剧院副院长刘丹的交谈中,他的一句“不做《西游记》的搬运工,要做传统文化的解读者”,戳中了当下文艺创作的要害:很多所谓的“创新”,只是给老故事套上现代的外衣,而《悟空》深挖“悟空”的精神内核,让“悟”的智慧、“空”的哲思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融合。《悟空》将“空”诠释为“放下执念后的通透”,实现了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让老故事生长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自信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解决当下问题。《悟空》“放下欲望”的主题,为被消费主义、成功学裹挟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在追逐外物的同时,别忘了审视内心。

《悟空》证明了一个道理:扎根文化根脉、触达人性的作品,才能赢得市场。此类作品用熟悉的文化符号搭建与观众的情感桥梁,又直面当代人的精神需求,让不同观众找到对话切口。传承传统文化应如悟空顿悟后重新出发:守住“形”的根本,更要让老智慧对接新需求,使其在当代土壤扎根开花,滋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车晓夏,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音乐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