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93)丨文化传承不是重复古人的老路,而是要留下当代智慧——专访“熔现实主义”艺术家、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

2025-08-07 08:01: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杜馥利


(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


朱炳仁,浙江绍兴人,“熔现实主义”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运河三老”之一。在铜雕艺术领域,他打造了雷峰塔、峨眉山金顶铜殿等上百座铜建筑与铜工程,创造性发明了熔铜艺术,把铜文化发展推向全新高度。截至目前,他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文化和旅游部,以及新加坡、曼谷的中国文化中心等国内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并作为国礼赠给外宾。




·作为雷峰塔重建工程的铜总工艺师,朱炳仁提出用铜制作雷峰塔,探索中国当代建筑新的材料。在他看来,青砖黛瓦从来不是中国建筑的唯一选择


·铜雕作为传统手工艺,唯有融入百姓生活才有传承土壤,也才能生生不息


·创造就是给历史制造创伤。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也不完美。如何从我们的角度去弥补缺陷,去打破传统保守、泥古不化?那就是给这些艺术注入新的生命。这就是我对创造的定义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韦维

杭州西子湖畔,因许仙和白娘子故事而闻名遐迩的雷峰塔,游客络绎不绝。这处雕梁画栋的重建建筑,很少有人知道它并非传统的砖木结构,而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它的作者,就是有“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之称的朱炳仁。

从不惑之年重拾朱家祖传制铜手艺开始,朱炳仁在该领域不断创新创造,打造了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塔,中华第一高铜殿杭州灵隐铜殿,中国规模最大的铜建筑群峨眉山金顶铜建筑,并创造了铜壁画、铜桥等不同的产品形态。尤其是其发明的熔铜艺术,让金属材质的铜脱离模具,从此有了流动的气韵。

7月中旬,朱炳仁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的专访。回首人生经历,他感叹地说,文化要传承“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朱炳仁

半路回归 传承祖业探索铜雕技艺

81岁的朱炳仁依旧很忙。在记者应约赴杭州采访的那天,他一边和某旅行社老总商讨如何以铜雕艺术赋能古镇旅游,一边忙着以绍兴乡贤的身份,要回家乡参加当地的发展大会,为文旅融合出谋划策。

朱炳仁出生在一个铜雕世家。

从他的太祖父开始,朱家就在绍兴开了一间小铜铺,卖一些铜勺、铜壶等日用品。因为手艺精湛,当地一度流传一句话:“嫁女的铜,朱家的工。”也就是在嫁女这种人生大事上,一定要在朱家的铜铺打几件嫁妆才有排场。

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铜成为战略物资,市场上买不到铜原料,铜器渐渐淡出百姓生活。朱炳仁的父亲被迫改行做丝绸生意。青少年时期的朱炳仁则考取了浙江水利电力学校,梦想当一名电气工程师。

改革开放后,各种商铺对招牌的需求迅速扩大。朱炳仁的父亲实在不想家族世代传承的做铜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就带着几个孩子,拿起榔头,从做铜招牌开始,恢复祖业。虽然以铜立业,但朱家讲究“以书立世”,朱炳仁的父亲写得一手漂亮书法,在灵隐寺、普陀寺等地留有墨宝。回到做铜招牌的行当,可谓优势明显。

想当工程师的朱炳仁,祖辈叮叮当当打铜的声音其实一直刻在他的脑子里,从未消失过。读书时,他曾自学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化工金属表面处理等很多学科。在无铜可做的年代,这些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当发现可以从做铜招牌开始重回祖业,他毅然选择了回归。


朱炳仁在工作中

朱炳仁做铜招牌不仅手艺好,关键还十分大气,不断在业内“攻城略地”。刚做铜招牌那几年,有一次,杭州街头30多家铜招牌被偷走,被偷商家不敢再做铜匾了,导致朱家生意一落千丈。

朱炳仁了解情况后决定:不管是谁的铜招牌被偷,都免费重做一块;哪怕不是朱家做的被偷,同样“理赔”。有了朱炳仁的免费“盗抢险”理赔,做铜招牌的商家再度纷至沓来。

回到做铜行当,朱炳仁一直不满足于做铜匾这一亩三分地。

20世纪90年代,他说服大学毕业进入国企端铁饭碗的儿子朱军岷回来帮他打理生意,自己则专攻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朱炳仁爱学习、喜欢钻研。那些年,他只要有空就跑图书馆、科技馆,查阅各种资料,看能不能在传统铜艺上取得工艺上的突破。

他为上海外滩一家外资银行制作铜门,就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靠不断学习摸索而硬啃下来的“骨头”。这也是中国现代工匠第一次在外滩近代建筑上留下的印痕,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第一樘铜门。此后,上海外滩建筑新做的铜门,几乎全是朱炳仁做的。

“生意有了,但我想,这辈子,总得做点和前人不一样的东西。”他说服浙江文物部门,将拟重建的杭州著名景观雷峰塔建设为铜塔,由此打造了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他也说服了普陀山南海观音大殿在装饰壁画时,尝试铜壁画,由此有了中国第一幅巨型铜壁画。

他还开创性地打造了世界上首座铜桥“同源桥”,桥上雕刻了栩栩如生的108个罗汉,尤其以“西湖三潭”与“日月双潭”象征两岸同胞割扯不断的骨肉相连。2007年,这座铜桥落地台湾,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创新不止 两座铜塔带来行业突破

朱炳仁事业的两次重大机遇,很巧合地都与塔有关。一是说服专家用铜重建雷峰塔,另一个是常州天宁宝塔在建中遭遇火灾时,从熔化的铜液中受到启发,开创了独一无二的熔铜艺术。

雷峰塔是西湖标志性景点。20世纪20年代,雷峰塔因年久失修,突然倒塌。1999年,当地政府决定在遗址上重建雷峰塔。一座千年古塔,如何既完成重建还能不破坏遗址?当时的总设计师提出一个创造性的想法:将复原的雷峰塔盖在上面,成为遗址的保护罩。

朱炳仁是雷峰塔重建工程的铜总工艺师,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用铜制作雷峰塔,探索中国当代建筑新的材料。在他看来,青砖黛瓦从来不是中国建筑的唯一选择。

中国传统的古塔,要么是全木结构,要么是砖石材质,从未有过用铜做原材料的先例。当朱炳仁提出这个想法后,不出意料地遭到专家们的反对。铜的寿命如何?铜建筑表面氧化着色可不可靠?全金属材质的建筑,雨点拍打的声音会不会影响游客参观?会不会因雷电出现人身安全问题?

朱炳仁不怪专家疑虑过多,他拿出一份10万字的资料,证明国外很多经典建筑已经开始用铜,并以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至今十分精美,证明铜的寿命会非常长。

如果用铜做两毫米厚的瓦,铜的寿命还会长吗?朱炳仁选择与浙江大学材料系合作进行实验。科技人员经过实验证明:在杭州的气候下,腐蚀一毫米铜瓦需要3400年。如果雷峰塔的铜瓦厚两毫米,铜瓦片腐蚀烂掉至少需要5000年甚至更长时间。至于会不会因导电出事,他也请出专家,从理论角度进行科普:铜金属会将雷电直接导到地下,不会造成任何漏电事故。

然而,当时的雷峰塔设计高为72米,如果全由铜打造,铜塔的自重将远远超过建筑的承受能力。朱炳仁不断琢磨,选择用钢结构作为塔的支撑,铜主要负责塔的美观。就这样,历时两年时间,耗用280吨铜,终于让雷峰塔在倒掉70多年后,以雄伟壮观的风姿重新回到世人眼前。

有了重建雷峰塔的成功,朱炳仁相继在国内的诸多名山大川以及城市打造了上百座铜建筑和铜工程,开启了铜建筑的新篇章。其中,他为峨眉山金顶打造的铜殿,与十方普贤造像相得益彰,成为金顶一景。


峨眉山金顶铜殿是朱炳仁参与建造的工程之一

朱炳仁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大突破,是因为常州天宁宝塔的一场大火。

2006年5月25日,朱炳仁的孙子诞生了。当一家人沉浸在家庭添丁的喜悦时,传来常州天宁宝塔着火的消息。这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座铜塔,由朱家接单承建,正在建设中。

现场情况如何?朱炳仁紧急赶到现场。消防施救后的现场一片狼藉,检查后,朱炳仁发现,除有一层屋檐烧化外,其他部分基本完好,最重要的是未发生人员伤亡,他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在检查中,细心的朱炳仁发现铜瓦熔化后,晶莹剔透、千姿百态,坚固的铜出现了自由流淌的全新面貌。他大受启发:“几千年来铜都是在模具中成型,未来能否赋予铜一种更自由的状态?”

他的创作激情由此一发不可收。回到杭州后,他采用不同的配方、不同的温度,经过几千次试验,终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熔铜艺术新流派,让绵延数千年的铜文化跳出铸造的禁锢,获得勃发的生命力。

熔铜艺术诞生后,朱炳仁还借鉴大漆、珐琅彩的精华,在熔铜材质上创造出全新彩绘的“庚彩”,让古朴的铜更流光溢彩。

让铜回家 传统工艺在当下焕新彩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朱炳仁父子打造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古色古香,慕名而至的游客在免费参观铜屋时,能看到朱炳仁激情奔涌的大量作品。

《稻可道,非常稻》,用流动的铜液做成金灿灿的稻田,将自然主义与写实技法完美结合。在朱炳仁看来,稻、粱、粟等蕴含了大道,“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燃烧的向日葵》,以梵高《向日葵》为灵感,让这幅世界名画从平面走向立体,展现了律动而鲜活的生命力。为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创作的《运河之光》,在光影交织中,昭示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朱炳仁作品

这些作品,大量采用熔铜工艺完成,展示了朱炳仁对民生、环境等领域的关注,让他的作品呈现出高远的立意。也正因如此,朱炳仁的作品不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收藏。

陈列这些作品的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件难得的铜雕珍品。这座江南民居式的建筑,同样为全铜打造。

朱炳仁的老家,位于绍兴一条拥有众多古建和特色商铺的老街上。在城市扩张开发的年代,朱炳仁敏锐地意识到保护这些古建的重要性,曾专程给当地政府写信呼吁保留。岂料开发商听说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此事的消息后,连夜拆掉了老房子。看着工人在上百年的老房子上将瓦片啪啪往地上扔,朱炳仁心如刀绞:“如果我能打造一座铜质的江南民居,会不会就可以保存得久一点?”

朱炳仁是绝对的实干派。念头既起,就在儿子的支持下,选址清河坊,即刻开始了工程。在朱炳仁看来,这既是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情怀,希望公众有地方可以触摸到江南民居的独特韵味。

岂料,21世纪初,铜价意外飞涨,每吨从2万多元涨至8万多元。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成本剧增。支持他修建铜屋的家人建议“要不等铜价跌下来再建”,朱炳仁想了想,“铜价未来是涨还是跌是未知数。既然决定要做,那就行动。”


朱炳仁作品

他把家中积蓄全用来买铜,把自己和两个孩子的房产到银行做了抵押,铜屋才顺利开工。在修建期间,也历经了铜料用光想办法筹钱的艰辛过程。

2007年,铜屋免费向公众开放。这座铜质民居大宅,总计用铜180吨左右,迄今还在局部提升改造。“这是留给后人和社会的文化遗产,所以要做,我就把它做到最好。”回首过往,朱炳仁云淡风轻。

最近几年,朱炳仁的作品渐渐从大型建筑、艺术品回归到大众视野。在他看来,铜不应该淡出人们的生活。在他“藏铜于民,拯救铜文化”的理念下,他的儿子朱军岷提出“让铜回家”的发展思路。在父子俩看来,铜雕作为传统手工艺,唯有融入百姓生活才有传承土壤,也才能生生不息。

2024年,“朱炳仁·铜”的销售额达到6亿多元,全国的门店还在不断扩张。对于品牌的发展,朱炳仁表示,早已交给儿子运作,但他也没有闲着,从铜雕到书法、绘画、写诗、摄影、AI创作,不停地学,不停地变。他甚至跨界玩起服装,以“庚彩”为底色的服装,还登上了米兰时装周。

2024年,朱炳仁把自己在国家博物馆的个展取名为《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我希望自己80岁以后也能立起来,不断地向前进。”


朱炳仁接受四川在线记者专访

访

文化传承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文化遗产既属于历史更属于当代

记者:很多传统手工艺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在困惑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发展。“朱炳仁·铜”做得有声有色,您在传承发展方面有何心得?

朱炳仁:其实,全国很多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发展得挺好,四川包括蜀绣在内的一些项目和品牌也极有特色和价值。我有一个想法:非遗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一定不能认为我们原原本本把它守好就是传承了。我们要把文化遗产当作上天给我们的机会,最终把它变成当下老百姓喜欢的东西。

文化遗产不仅仅属于历史,更应该属于当代。所以,每一个重视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专家和从业者,都需要思考如何把文化遗产变成当代的文化。我认为,这就需要创造,不要老是踩着历史的脚步走,也不要重复自己走过的路。

现在有一些传承人的确只是遵循着祖辈给他的手艺和经验,他们认为这就是在传承。复刻文化遗产当然也是传承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留下自己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在做铜建筑的时候,很多需要重建或修复的建筑,来自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专家们往往强调要恢复成唐宋或明清风格的建筑。我就在想,为什么一定要完全恢复成唐宋或明清的形态?建筑也在演进,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不一样。现在我们去重复古人的老路,那我们当代的智慧在哪里?

所以,我认为文化传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留下当代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完全翻版我们祖先留下的遗产,而是你自己的创造。当我们的后代有朝一日看到这些东西,会感叹文化不只是传承,还在不断创新。如果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能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跟得上时代需要,就能吸引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这很重要。

记者:您的艺术人生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保持创新的状态有何秘诀?

朱炳仁:创新说起来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创造就是给历史制造创伤。”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也不完美。当我们看到它的不完美,如何从我们的角度去弥补缺陷,去打破传统保守、泥古不化?那就是给这些艺术注入新的生命,也就是生机勃勃、富有时代气息的凤凰涅槃式的生命。这就是我对创造的定义。

在我看来,艺术是可以颠覆的。不仅创意上可以,造型上同样如此。我摸索出来的“庚彩”,就和历史上存在的色彩不一样,它是一种流动的色彩。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争取每年创造一个色彩出来。我们的艺术家或工艺美术大师要给自己下任务,要求自己跨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要勇于攀登新的高峰。

记者:那创新失败了怎么办?

朱炳仁:任何人的创新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失败的可能。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走向成功。其实,现在的非遗或工艺美术从业者有很多走新路的条件,因为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材料的变化,也带来了创新的可能。就像雷峰塔,如果一直不想改变,那雷峰塔永远都是砖木结构的传统宝塔。

所以,我们的从业者要有勇气否定自己甚至否定前辈,要从循规蹈矩中走出来,相信能比前人做得更好。现在“朱炳仁·铜”做的很多东西都是跨界的,我们在不断尝试将铜和木头、石头、陶瓷甚至珠宝结合。这些跨界可能会失败,但不去尝试的话,就永远不会成功。


朱炳仁

艺术创作要敢于打破边界

记者:您现在用AI绘画,甚至做服装,是不是想打破艺术创作的边界?

朱炳仁:我认为艺术应该是没有边界的。历史上灿若星辰的工艺和技术的创造,就是敢于突破边界。我一直在研究国内外大师们的创作,学习他们从哪个角度进行突破,任何突破都值得我们学习。

有时候看艺术展览,经常看到第一幅以后,后面千篇一律的作品就没有再看的兴趣。一个好的展览如果能让人眼前一亮、让你有所启发,这个展览才更成功。

当年我创造出熔铜艺术,就是在天宁宝塔起火后,看到铜渣结晶体千姿百态。当时我的反应是大吃一惊,因为我想到了让铜离开模具,以自由流畅的状态创造前所未有的表现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宁宝塔的大火烧化的铜渣让我开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铜文化中,又有一种新的艺术出现了。

实际上,每一个艺术领域都有尚未被发现、没开发、没有被创造的东西,把它们变成现实,就是我们新一代艺术家或工艺美术大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一定要创造符合我们时代精神、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东西。

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为何如此迅速?为什么出现“杭州六小龙”?就是因为科技工作者敢于创造前人没有的东西。艺术或非遗其实也一样,大家要有信心和决心,要有改变和创造的愿望和想法,后面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前人没有的东西。

记者:您现在比较满意的自己的新创造有哪些?

朱炳仁:现在我做的“云水墨”,就是一个新的创造。它实际上是水墨画画好后,用AI和数码二创一些新的内容,将传统水墨转变为绚丽多彩、富有当代感的“云意水墨画”。我希望遵循着古已有之的传统,又尝试打破成法,在抽象水墨的变幻中,呈现我作为当代艺术家的探索。所以,当“云水墨”画出来后,我们又把它变成服装,还去了米兰时装周。

我希望未来可以和四川甚至全国的同行之间多交流,相互借鉴和启发。文化遗产的传承大有可为。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一定能走出自己新的高度。

三星堆是古代蜀人的伟大创造

记者:四川三星堆是3000多年前古人创造的青铜文化,它有哪些打动您的特质?

朱炳仁:三星堆真的是古代人民了不起的创造,那些青铜器神奇、瑰丽,充满想象力。哪怕过去了3000多年,我们依然觉得它们很时尚、很潮,真的非常了不起。

我和之前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当馆长的考古学家许杰一起,研究过三星堆青铜器的工艺,想了解古人是怎么把大件青铜器焊接起来的,以启发我的铜雕工艺。

我也去了三星堆参观,看古人怎么创作他们的艺术品。我发现三星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创作的大多数青铜器都不是模仿,而是创造。虽然说三星堆和中原文明以及长江中下游文明都有交流,但三星堆学习他人后,创造了自己的东西。

三星堆的陶猪、铜鸟、面具,看上去是那么的风格独特、千变万化,让三星堆的文物呈现出和其他地区完全不同的气质。这就说明当时三星堆的工匠或艺术家没有抄袭或简单模仿,他们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和想象,最终创作出震惊后人的艺术品,这也是三星堆给我的最大启发。

所以,我刚才一直讲我们不能习惯于模仿别人或重复自己,一定要有变化。在艺术创作中,哪怕再小的变化和突破都是成功的,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记者: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您的团队也参与了外立面的部分装饰,您也计划2026年在三星堆举办个展,届时会带给我们哪些惊喜?

朱炳仁:这两年,我在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地都做了个展。我的宗旨是:每一场展览,一定要有不同于前面展览的内容,要有不同的表现力。能在三星堆举行展览,有一种跨越时空延续铜文化之感,我更希望有一些独特的内容出现。可能是材料的变化或跨界,目前正在研究中。

我希望能把三星堆这一站的展览,办成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有影响的展览。因为三星堆不仅给国人带来极大震撼,在世界艺术领域里也有极高地位。

记者:您一直在寻求突破和创新,会累吗?

朱炳仁:开心就不累,开心就是养生。我从不认为搞创作只是一个工作,当我的每一样新东西问世,发现自己走的不是前人走过的路,这一小步属于朱炳仁,就感觉很开心。当我创造了,只感觉到幸福和开心。开心,就是我们最好的补品。

创新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最大动力


2024年暑假,朱炳仁的孙子朱也天参加高考,以700分的优异成绩引发关注。更令人瞩目的是,他还是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奖得主,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物质优渥的家境与自身不懈的努力形成的鲜明反差,打破了网友的固有认知,让他一举爆红网络。


那时,我就在想,是什么样的家风家教能培养出这样一位不骄不躁的孩子?采访朱炳仁,一方面想聆听他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智慧,也希望能解答我的疑问。


采访那天,原本属于我的采访时间,临时插进了他的一个重要接待。在陪我等候的过程中,“朱炳仁·铜”的副总裁,近乎崇拜地描摹出她眼中的大师形象——精力无限、全年无休,哪怕大年初一也要在博物馆给大家写书法签名;一辈子都在求变求新,不懂就去钻研;他认为最好的家风就是言传身教,所以鼓励子孙大胆闯荡,甚至在天津个展的重要场合让孙子即兴发言,锻炼其应变能力……


当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后,一位工艺美术大师、一位艺术家的深邃思考和践行在朱炳仁嘴里娓娓道来。他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证明文化传承发展在守正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创新。他不只一次提到传承绝不能躺在前人的成果上睡大觉,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创造,否则只是在重复古人而没有自我。


创新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言及当年举全家财力修建江南铜屋、收集10万字材料论证修雷峰铜塔的可行性时,他却云淡风轻。那是百炼成钢后的淡定与坚韧,也是勇于创新的鲜活具象。


中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发展?历史的灿烂往往让人有无法超越的压力和禁锢。朱炳仁的艺术之路,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的方向,那就是勇于超越自我,最终大步向前。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九十三期

执行:杨昕

记者:吴晓铃

摄影:韦维

剪辑:朱文博

海报:刘津余

编辑:梁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