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记忆成都墙前,排队等候拍照的游客们。
卢星宇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暑期的四川,暑气与文旅热度交织升腾。在IFS爬墙熊猫雕塑前、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上、东郊记忆的成都墙前……举着相机的旅拍摄影师们用镜头为游客记录旅途瞬间,催生出热闹的街头旅拍市场,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8月9日,记者走访成都多个热门景点,探寻旅拍服务这一新兴业态的生存现状。
IFS熊猫雕塑下,游客们刚拍完照正在选片。
150元跟拍一小时,摄影师日均收入500元
当天下午2点,记者在成都IFS爬墙熊猫雕塑下看到,游客们正顶着烈日排起长队,只为与城市地标同框留念。举着相机的旅拍摄影师们穿梭在人群中,胸前挂着平板宣传道:“拍立得15元一张,即拍即得;相机拍摄150元一小时”……
摄影师“晴老师”背着相机,刚结束一组家庭游客的拍摄。“暑期是旅拍旺季,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IFS熊猫雕塑下的人几乎没空过。”他擦了擦额头的汗介绍说,自己主要承接单点跟拍和短时旅拍,“按小时收费的话,IFS这个点拍一组大概1小时,包含精修照片,价格在200元左右;如果游客想连着春熙路商圈一起拍,时长约2小时,收费300到400元。”“晴老师”坦言,自己从事街头跟拍已有两年,客源多靠现场问询和老客推荐,“一天下来能接2到3组,平均收入500元左右。”
记者注意到,现场还有五六位与“晴老师”一样的“野生”摄影师。他们会提前为客户锁定最佳机位,游客也自觉在经典机位排起长队。然而商场周边人流如织,为了抢占黄金角度,机位前仍不时上演“交通堵塞”。
随后,记者来到宽窄巷子。古巷深处,摄影师小杨正为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士调整姿势。与单点跟拍不同,小杨的服务包含服饰租赁与摄影,“我们提供旗袍、汉服等服装,加上化妆和跟拍,一套下来100到150元,明码标价,没有隐形消费。”作为从业三年的“老姜”,小杨对客源把控更有心得:“每天能接待4到5组游客,多是年轻人和家庭。我们在巷子里有合作的服饰店,拍摄路线避开人流高峰,既保证出片效果,也不耽误游客逛景点。”
宽窄巷子正在旅拍的外地游客。
精修加价、无证上岗……旅拍行业缺乏统一规范
近年来,从时尚街头到古韵巷弄,从苏州旗袍到敦煌飞天、泉州簪花、西安汉服……旅拍、跟拍服务在全国景区、地标爆发式增长,游客变身风景,旅拍店铺成旅游商业街和景区门口的“标配”,为文旅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其“野蛮生长”背后带来的占机位、哄抬价格、强制消费等乱象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IFS结束拍摄的游客陈女士坦言:“拍得开心,但选片时发现‘精修’加价远超预期,拍完才告知多修一张需多加20元,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东郊记忆成都墙前等待约拍的游客佳佳表示,“没想到那么多人来这里拍照,我已经排队等候半小时了,摄影师却说快排到的时候再通知他过来。”
走访中记者发现,成都街头旅拍、跟拍业态呈现“小而散”的特点:从业者多为个体摄影师或小型工作室,收费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服务内容涵盖单纯拍摄、“服装+化妆+摄影”套餐等,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与此同时,服务标准不一等问题也客观存在,价格全凭口头约定,小时制、全天包价(约1000元)各种收费模式都有,若发生照片质量问题或价格争议,游客维权难度较大。不少约拍说是“无隐形消费”,一些游客拍完后却反馈价格远超预期。
这些热门点位的旅拍摄影师是否持证上岗?当被问及是否有从业资质时,“晴老师”略显迟疑:“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拍从业证,主要是凭经验和口碑做事。”与宽窄巷子服饰店合作的小杨则表示,“我们和店铺绑定,店家有正规的工商登记和营业执照,也算有个保障。”行业门槛模糊、缺乏统一规范,加上大量涌入的个体摄影师,使得监管难度陡增。
“野蛮生长”下,如何兼顾市场规范与活力?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文旅消费升级,旅拍已从“小众体验”变为“大众需求”,成都作为热门旅游城市,街头旅拍的兴起既是市场选择,也反映出游客对深度文旅体验的追求。
推动旅拍市场良性发展,离不开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与整治。面对行业痛点,多地正积极探索创新治理路径,力求在游客体验、商业活力与公共秩序间寻得最佳平衡。安徽宏村通过明确“禁拍区”与“管控区”,要求旅拍店承诺规范经营,联合核发“旅拍从业证”,对无证拍摄及时干预;杭州西湖景区创新推出“黄金一小时”管理方案,在早间开放核心景点供专业拍摄……
多位业内人士称,暑期旅游旺季正酣,四川各地旅拍需求激增,当务之急是明确“谁来管”和“怎么管”。如何在规范市场秩序与保留业态活力间找到平衡点,例如明确从业资质标准、建立价格公示机制、划定拍摄区域等,或许是让这门“光影生意”走得更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