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王雪梅
如果说第一届、二届川剧汇演是对“存活”的证明——传统剧目纷纷亮相、各地院团再登大幕,那么,2025年的第三届川剧汇演,就是关于“火起来”的宣言:28台剧目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既有新创排的《欧阳修》《丁宝桢》等,也有经观众与市场双重检验、再度打磨提升的《白蛇传》《绣襦记》等。新戏频现、新人涌动,地方院团与专业高校联动,折子戏、大幕戏、小剧场、跨媒介作品交相辉映,展现出川剧在新时代背景下破局前行、焕发新机的图景。
在沉浮与坚守中前行,在坚守中重焕新生。
近年来涌现的《草鞋县令》《梦回东坡》《青山依旧在》等剧目,频频出川进京、巡演海外,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声腔;2024年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在川渝同步施行,为川剧“立规矩、定方向”,让“保护、传承、创新、传播”成为有法可依的时代命题。
让年轻人爱上川剧
一个剧种的延续与繁荣,离不开新一代观众的接力。对川剧而言,吸引年轻群体,不仅是传播的策略选择,更是高质量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近年来,川剧在剧目内容、演出形态和传播方式上的多维创新,正在不断拉近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距离,呈现出新形态、新气象。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批青春版川剧的集中亮相。这类作品通常由90后、95后甚至00后年轻演员担纲主演,在坚守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对节奏、表演美学、人物情绪表达进行更贴近年轻人审美的优化。
3届川剧汇演均启用众多年轻演员挑大梁,以年轻态和青春感展示川剧生生不息的活力。例如,首届的《卧虎令》《红梅记》、第二届的《追光》《玉簪记》、第三届的《双天宫》《困荥阳》等。
同时,川剧在传播渠道上紧跟时代脚步,积极拓展云端舞台。
首届汇演后开展的“云尚川剧”计划,将川剧演出搬上抖音、B站、微博等短视频与社交平台,以短平快形式呈现片段精华,搭配幕后花絮、演员采访等内容,为年轻人提供轻量级的川剧入门通道。
第二届汇演更推出微纪录片《中国有川剧》(第一季)及“川剧有‘戏’”系列微短视频,并联动抖音平台策划“2024川剧抖起来”等话题互动和创作征集活动,多维度讲好川剧台前幕后、戏里戏外的故事。
为推动川剧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第三届汇演进一步采用年轻群体偏好的传播形态进行推广,如邀请国际友人、网络达人等担任“川剧体验官”等,以沉浸式妆造、唱腔学习视频等,打造跨圈层传播话题,不断扩大川剧“粉丝团”“戏迷圈”。
可以说,这一系列面向年轻群体的探索,不仅在剧场内塑造了更具活力的观演关系,也在文化语境中激活了川剧的当代表达力与青年亲和力。
让川剧“能赚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川剧的发展路径主要是沿着非遗保护的逻辑前行,其生存与延续依赖于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随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传统剧种不能只是“活下来”,更要“活得好”。这要求川剧从“输血式保护”转向“造血式发展”,真正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循环、自我成长的良性生态。
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之一,就是让川剧“能赚钱”——即让其具备可持续的市场价值与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链条中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一环。
近年来,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与川剧院团的共同努力下,川剧在“如何赚钱”这件事上,迈出了诸多积极探索。不少剧团开始重视衍生品开发,围绕经典川剧IP进行延展设计,将剧中人物形象、服饰、唱词元素等转化为文创产品,如川剧脸谱钥匙扣、川剧娃娃盲盒、特色明信片、戏服纹样的丝巾等。这类产品不仅拓宽了收入渠道,也提升了观众的文化参与感。
同时,文旅融合成为推动川剧市场化的关键路径。依托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三国文化IP,不少地方探索“戏剧+景区”的演艺模式,在武侯祠、阆中古城、绵竹年画村等文旅热门区域设立驻场演出。通过日常演出、沉浸式表演、角色互动等方式,让游客“看川剧、游古城、买文创”,形成从看戏到消费的闭环链条。
当下,川剧正逐步探索出一条与市场双向奔赴的发展新路径。这不仅意味着川剧作为艺术门类获得更多元的生存方式,也预示着传统文化可以在当代经济语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力和出路。未来,随着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川剧“能赚钱”的能力将更成熟,真正实现从非遗到产业生态的转型升级。
让传承不断代
传统戏曲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既要有人看,也要有人演。如果说观众年轻化解决的是“谁来看川剧”的问题,那么,“演员年轻化”则直接关乎川剧“怎么活下去”“活得久远”。
当前川剧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正是优秀青年表演人才的青黄不接。一方面,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市场回报慢;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与传播方式已难以匹配当代青年人的成长路径与表达方式。要让川剧真正不断代,建立一套与新时代接轨的戏剧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近年来,四川多地在川剧人才培养机制上积极探索,从技艺传授向复合型素养转型,从“会演”到“会演+会传播”全面进阶,努力培育一批“能演会播”的新生代川剧传人。例如,四川传媒学院将以巴蜀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式”嵌入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申报、实施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川剧青年编剧人才,川剧宣传推广与文化传承人才,四川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巴蜀文化新媒介的传播者、巴蜀文化新形态的创作家、巴蜀文化新生代的传承人等。
同时,一批00后、95后青年演员在新平台上迅速成长。他们不仅在川剧院团挑起大梁,也活跃于B站、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用“剪辑+口播”“日常+练功”等形式把川剧带进当代语境中。如首届川剧汇演《红梅记》主演王裕仁,也是一名在新媒体上活跃的青年川剧人。他在短视频平台上通过“讲戏+段子”的方式科普川剧知识,不仅让观众看懂剧情,也增强了川剧的传播黏性。再如《追光》主角谢智雄和《欧阳修》主角杨坤昊等人,皆是由院校定向培养、剧团重点打造的新生代力量,舞台功底扎实,熟悉当代传播逻辑,在演出现场的互动感和舞台外的传播力都极具时代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还逐步推进校团共建、剧团进校园等机制,通过“送戏进课堂”与“学生进剧团”的双向互动,打通戏曲教育的供需链条。部分中小学还在地方教研体系中引入戏曲美育内容,让孩子从小接触川剧之美,在“学唱一段戏”“绘一个脸谱”“演一小折子”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这不仅有利于未来观众的培育,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出真正有表演天赋和兴趣的新苗子。
可以说,川剧的“人”正在更新,表演者的样貌在变,传播方式也在变。今天的川剧人才,不再只是舞台上挥水袖、甩髯口的技艺传承人,更是懂表达、会策划、能传播的文化复合型创作者。他们用一身本事打通古今,用一个账号连接世界,在守正与创新之间,让川剧继续走进观众心中,融入时代潮流。
结语
川剧的未来,不仅要“有人看、有钱赚、可传承”,更要构建起“剧场常满、视听爆款、文旅爆点”的生态格局:白天,大小“剧场常满”,座无虚席;夜晚,5G+8K云演播、短视频二创、XR沉浸戏打造“视听爆款”;周末与假日,宽窄巷子、武侯祠、阆中古城等沉浸式驻场演出让游客留驻,形成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爆点”。
一条从舞台到云端、从城市到乡村、从观演到消费的生态闭环,让川剧的未来既叫好又叫座,更让世界听见巴蜀的悠长声腔。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