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时代与语言的诗歌批评——评霍俊明评论集《激进与迟缓》丨西岭雪·品读

2025-08-14 18:33: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王永

霍俊明的新著《激进与迟缓》,是一部以诗歌批评为媒介,深入探讨传统与现代性、语言本体与时代精神之间复杂关系的评论集,共16篇文章,编排为楔子、事感第一、跨界第二、原型第三、本事第四、尾声6个部分。这种结构既暗合《文心雕龙》等古典文论的思深虑周,又彰显霍俊明对“笔随心走”的叙述性和视野追求。这部著作不仅展现了作者作为批评家的洞察力,更通过其批评伦理,构建了一种既扎根中国诗歌现场又具有世界眼光的诗学理论话语。

霍俊明以《在两条大河之间的“杜甫”》作为楔子,展开同时代性的考古学。他通过对杜甫的重新阐释,将诗歌传统视为流动的精神基因。在他看来,杜甫是“最典型的传统构造和精神通道”,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系统的诗学命题。这种阐释不是简单的历史类比,而是通过文本互文揭示出诗歌对人类共同生存境遇的回应。

作者将杜甫与西川、帕斯等中外诗人并置,展现诗歌如何突破时空界限,形成“超越时空的伟大精神共时体”。对杜甫的阐释,构成这本书的精神基线。

《与灾难共生的成熟:内部传记与晚期风格》一文,展现杜甫的批判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延续与变异,尤其论述了晚期风格的成熟使诗人获得“校正与自我救赎的力量,个人性最终成为共时性、时代性和普遍性”。霍俊明的世界眼光在此体现得尤为突出,既能将奥登的“树叶凋零得很快”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进行跨文明对话,又能援引宇文所安、布罗茨基、勒克莱齐奥等国际学者的观点,为文本分析注入学术载力。

在讨论乡愁与城市化、技术化这一当代诗歌的重要母题时,霍俊明的批评展现出鲜明的介入性与辩证思维。

在《“失败”或“终结”的乡愁》中,他解剖了雷平阳“我从乡愁中获利,或许我也是一个罪人”中的伦理困境,指出乡愁在消费时代的符号化危机。霍俊明认为,真正的乡愁书写应是“矛盾之诗”与“介入之诗”的结合,既拒绝将乡村浪漫化为抒情符号,又避免对苦难的景观化陈列。

在《速度空间与异质时间》中,作者将徐志摩的《沪杭车中》与张执浩的《平原夜色》并置,展现交通工具变迁背后的时间感知革命。诗人的凝视从“催老了秋容”的喟叹,转为“不得不一再放慢速度”的警觉。这种转变背后,是诗人对“景观社会”的抵抗——在碎片与眩晕中,坚守“精神能见度”。这种将文本细读法与社会批判相结合的批评路径,让学术分析获得介入现实的力量。

对自媒体时代的诗歌生态保持清醒认识,这种辩证性思考体现了霍俊明开放的问题意识。他拒绝简单的二元对立,认为“正反双方的任何一方持有言之凿凿、真理在握的论调都是十分可疑的”。

语言问题是该书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

霍俊明一再强调对“诗性正义”的持守,但诗人的社会承担必须以“真诚、诗性、语言和修辞的承担为首要前提”。对诗人来说,思想能力与语言能力缺一不可。他对“元诗”概念、对“童年”“父亲”“树木”等原型的探讨,揭示出诗人对语言本体的不懈追问。从狄兰·托马斯的“当词语失效”到陈超的“一个新词走上最黑的道路”,他追踪了诗人如何在语言的废墟上重建意义的巴别塔。

霍俊明在《时间轴转动中的现实与现实感》中强调,诗歌是共时体结构的“语言山河”“家国想象”以及“精神指证”。于坚的“拒绝隐喻”并非对诗意的否定,而是让词语回归事物本身的尝试,是对语言“去蔽”的艰难实践。面对“多褶皱的现实”,他提出唯一有效的途径是“诗人在语言世界重建差异性和个人化的‘现实感’和‘精神事实’”。

在《书信:手写体档案与先锋时代的终结》一文中,他对陈超留存的34年书信档案的注疏,成为语言实践的注脚。其中,与韩东、于坚等诗人关于日常写作、民间立场的论辩,还原了先锋诗歌探索语言边界的真实轨迹。这种对语言问题的关注,不仅是对诗歌技艺的分析,更是对现代社会中语言异化现象的批判,体现了霍俊明“诗人与小说家都是叙述者,最终考验他们的是讲述方式的有效与持久”的洞见。

霍俊明的批评本身构成一种诗性实践。他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诗意的灵动。在分析陈超书信时,他将那些“发黄变脆的信纸”描述为思想的“毛细血管”;将批评家的使命比喻为“在词语的密林里辨认闪烁的微光”。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批评的感染力,更体现了他对“批评作为创作”理念的践行。他的文字带着诗人的体温与批评家的锐利,既有对文本的细致剖析,又有对生命体验的共情。

该书的最终旨归,是对诗歌在时代激变中精神价值的确认。霍俊明在“激进”的时代浪潮与“迟缓”的精神坚守之间,寻找诗歌的永恒坐标。

他认为,伟大的诗歌既是传统的“回声”,又是现实的“显影液”,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构建“家国想象”与“精神指证”。他既不回避时代的问题,又不放弃对诗歌本质的坚守,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批评的平衡点。

他在书中强调:“在任何时代面对文艺问题我们都不应该允许决断论和二元论的重新上演。”这种批评姿态,使该书成为一部关于如何在纷繁时代保持精神定力的诗歌评论。

(《激进与迟缓》,霍俊明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

 

 

 

作者简介

王永,博士,现任教于某高校,著有文学评论集《通往诗学的交叉小径》等。评论、诗文、翻译见于多种报刊,曾获河北文艺评论奖特等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