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号角,那些激励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文艺作品——《天府周末》推出“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2025-08-15 10:31:1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简霞 裴蕾

8月15日,星期五。人文天府,文化四川,在这里,《天府周末》与你每周相约。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烽火淬炼文艺筋骨,岁月沉淀精神底色。在这条艰苦卓绝的民族觉醒与抗争之路上,文艺作品发挥了难以量化的精神作用,成为射向敌人的一颗颗“子弹”、投向侵略者的一支支“投枪”。

今天,《天府周末》循着文学、美术、戏剧、影视4条脉络,梳理跨越历史长河的抗战主题文艺创作,推出4个版“烽火号角——文艺作品中的抗战”特别报道。这些熔铸了血与火的经典作品,既保存了峥嵘岁月的民族记忆,更照亮了和平年代的前行之路,展现着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本期天府周末,就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感受文艺作品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9版:文艺作品中的抗战——那些以笔为枪的抗战文学作品

在抗战的连天烽火里,四川作为大后方,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着物资,更是文化抗战的关键据点。

众多作家如巴金、艾芜、沙汀、王火等,以笔为枪,用一篇篇饱含热血与激情的经典抗战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他们用文字记录历史,用文学传递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笔为枪,书写烽火岁月的壮烈史诗|烽火号角·文艺作品中的抗战

视频

10版:文艺作品中的抗战——那些刀锋雕刻的抗战峥嵘岁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四川接连举办相关美术展览,通过艺术的方式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四川是中国的版画大省,其中黑白木刻的整体水平尤为突出,这一地位很大程度上奠定于抗战时期的木刻创作。当时,四川作为大后方,木刻创作十分活跃,尤以重庆、三台等地为代表;与此同时,晋绥边区的抗战主题版画创作也在持续开展。抗战胜利后,其中不少版画家随解放大军来到四川,成为四川美术事业的开拓者。

他们以刀锋刻史,那些粗犷、质朴的作品,真实记录了抗战峥嵘岁月。一起来感受那些木板上烽火熔铸的革命史诗吧。



以刀锋刻史,雕塑时代精神鼓舞民族斗志|烽火号角·文艺作品中的抗战

视频

11版:文艺作品中的抗战——那些热血呐喊的戏剧作品

烽烟作幕,大地为席,抗战戏剧作品以山河为舞台,发出热血的抗战呐喊。

郭沫若奋笔疾书创作的《屈原》剧本、曹禺顶着胃病折磨写下的《蜕变》、讲述“硬核”主题的音乐剧《我是川军》、向历史深处挖掘的话剧《铁血西迁》、情感浓烈的川剧《还我河山》……以血肉为音符、以山河为舞台,抗战戏剧作品的怒吼与呐喊将一直感动观众。



以山河为舞台,发出热血的抗战呐喊|烽火号角·文艺作品中的抗战

视频

12版:文艺作品中的抗战——那些银幕上的巴蜀儿女抗战故事

从《赵一曼》的英雄礼赞到《九条命》的平民史诗,再到《二十二》的历史沉思,这些“四川造”抗战电影或讲述巴蜀儿女抗战故事的电影,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起民族记忆的精神长城,如一座光影铸就的丰碑,镌刻着巴蜀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与奉献。

80年过去,川军抗战精神依然在时光里发烫。它藏在“雄起”的呐喊里,浸在红汤翻滚的火锅中,写在未寄出的家书上。



以光影铸丰碑,定格血与火岁月里挺直的脊梁|烽火号角·文艺作品中的抗战

视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