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叙事到精神传承——评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丨西岭雪·第三届川剧汇演

2025-08-18 15:21:0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编者按

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西岭雪·文艺视评(135)

田祖婷

2025年8月13日,大型现代川剧《晏阳初》登上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的舞台。该剧改编自苗勇同名小说,依托川剧表现形式,致敬晏阳初这位“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该剧由天问、劝学、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7个篇章构成,采用大幕戏呈现方式,将晏阳初推行乡村平民教育的艰苦历程作为核心线索贯穿全剧。这不仅是对川剧的现代性和在地性的创新性表达,更是完成对文化图谱的淬炼与重构。

在传统程式与现代戏曲的融合中,该剧连接了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并在捕捉人物特质、表达现实关怀的基础上,将方言、戏曲程式、跨文化表达及时代理念与观照加以糅合,实现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历史语境与现代观念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一部兼具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与审美高度的舞台艺术巨作。

主题表达:从平民教育到人类大同

该剧在忠于原著和历史人物原型的基础上,以“天问”篇章为始,以“定魂”篇章为终,其余篇章分别对应晏阳初开展的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和卫生教育等行动,层层递进、结构严谨且脉络清晰完整。

在序幕“天问”中,文盲背二哥与晏阳初的高声唱白形成鲜明对比。背二哥的自我评判“大字不识一两个”,与晏阳初提出“开金矿开银矿不如开脑矿”“哪怕道路坎坷,我要用平民教育去沉疴;哪怕飞蛾扑火,我要让仁爱展长河”的呐喊,揭示了实现教育救国理念的艰辛与不易。

在“劝学”篇章中,乡绅王公逊利用农民知识浅薄的现象,伪造稻谷借据,将其中的“二石”改为“二十石”,并以此压迫农民,不仅体现了落实平民教育的紧迫性,更是从晏阳初坚决反对王公逊提出的人分三六九等的理念“说什么天定把人分文野,说什么下等平民识字不可得;这都是骗人的把戏胡乱扯,全都是欺压百姓的愚民策。晏阳初愿作平民教育苦行者,开民智唤醒雄狮东方白”中,进一步表达晏阳初推崇的平等理念和人类大同观念。

“回家”及“哭瓷”篇章对应晏阳初归乡看母、积极抗战等核心事件,不仅展现出平等教育对平民百姓价值观念觉醒的催化作用,更将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

该剧以划分篇章的形式,将推崇的主题渗透进每一个篇章中,最终在尾声《定魂》中得到升华。其中,与孔子的问答,将整部剧作的价值观念上升至哲学高度,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过程中,讲述了极具特色的中国故事。

艺术创新:从诗意文学到四川韵味

该剧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糅合诗意性文学表达、传统戏曲程式概念和当代审美需求,进一步展现该剧的在地性与立体性表达,从语言处理、人物塑造和舞美表达等细节方面,表现晏阳初对历史文化根源的价值认同。

在唱词处理方面,该剧结合川音独有的幽默性、韵味感,大量采用问答形式、口语化设置等手法,奠定整体情感基调,增强整部剧的艺术表现力。

在序幕“天问”中,该剧利用“苍凉世界大同梦,且洒热血化东风”等较为简短的唱词,对晏阳初后续行为及整部剧的主旨进行揭示,且利用“一路走来一路歌,大巴山里歌儿多;女娃子唱的五更调,男娃子唱的背二歌”等大众所熟知的语言,在揭示故事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树立人物形象。

在“劝学”篇章中,该剧借用方言俚语表现乡绅王公逊的恶霸形象。同时,该剧以唱词“孩儿回家见亲娘,青冈叶儿背背黄。最怕巴山秋风起,风吹叶落两茫茫。树高千丈不忘根,儿行万里不忘娘。但愿天下娘与爹,不受风波半点狂”,将个人的母子情深上升至家国情怀。在具备生活化特征的基础上,以诗意的文字处理赋予戏曲唱词的艺术表现力和形式感,使其成为串联文学和戏曲两种艺术门类的桥梁。

在人物复杂性的设置上,演员借助表演将每个角色涵盖的复杂内心情感予以展现。

在“哭瓷”篇章中,晏阳初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将得知定县沦陷、平教会成员牺牲时的悲痛欲绝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增强观众沉浸感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晏阳初实现家国抱负的艰辛与不易。

此外,音乐和舞美的设计,完成传统川剧与多种元素的融合。

该剧将晏阳初在海外宣讲时的回声与定县纺车声进行叠化处理,将抗战时的轰炸声与瓷窑坍塌的声音进行混录,在展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性碰撞的过程中,增强了历史的代入感和特定时代背景带来的震撼性,在表现地域色彩的基础上,使主旨得到进一步催化和升华。

现代传播:从多元渠道到文化传承

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该剧在宣传推广方面实现全方位覆盖。

多家媒体进行报道和评论,涵盖该剧的创作背景、剧情介绍、艺术特色和蕴含的文化价值等。主流媒体的报道,使该剧的相关信息能被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范围,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网络媒体平台也积极参与该剧的宣传。各大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该剧的剧照、视频片段、演出资讯等内容,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和分享,进一步扩大了该剧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该剧的传播,对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它将传统川剧的艺术形式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在保留川剧独特的唱腔、表演程式、音乐等元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叙事手法、舞台技术等对剧情进行呈现。这种创作模式为川剧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对川剧的关注和喜爱,为川剧艺术的传承培养了潜在的受众群体。

同时,该剧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家国情怀等,让观众认识到教育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关注教育公平、社会公益等问题。

该剧既呈现了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历史轨迹,又通过川剧艺术的现代性转化,完成对教育救国、人类大同等理念的当代诠释。从唱词的川音韵味到舞美的跨时空融合,从个体命运的刻画到家国情怀的叙事,该剧既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范本,更借助艺术之名,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基因的一大实践。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田祖婷,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