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到大众:川剧汇演三年蝶变丨西岭雪·第三届川剧汇演

2025-08-18 15:21:0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编者按

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谢竹峰

自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成功举办以来,连续3年举办3届的盛会,有力地促进了川剧艺术的活态传承、高质量发展与广泛传播,已成为四川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和品牌活动。

伴随2025年第三届川剧汇演的启动,15部大幕戏、13部折子戏,进一步推动川剧这项传统艺术从传统舞台走向社会大众,在四川的青山绿水间、烟火街巷里,在传统与破圈的新图景中,完成一场文化蝶变。

传统与青春共生

川剧的发展离不开300多年来积淀的艺术精髓,川剧的发展也应正视时代性与面向未来的生命力。纵观3届川剧汇演,关键词离不开传统与青春。川剧传统与青春共生,是相互滋养、共同成长,传统为青春提供根基与养分,而青春为传统注入活力、拓宽边界。

一方面,一批经典的川剧传统剧目复排上演。

第一届泸州非遗保护传习所的《柳荫记》、南充市川剧团的《白蛇传》、内江市川剧团的《绣襦记》;第二届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的《焚香记》、巴中市恩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玉簪记》、四川省川剧院的《芙蓉花仙》;第三届南充市川剧团的《甘露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连环计》、遂宁市川剧团的《智斩鲁斋郎》等大幕戏,让川剧经典传统剧目重现舞台,维系了川剧文化根脉,延续了川剧艺术的生命力,展示了传统川剧的文化底蕴,有力地推动了川剧经典传统剧目的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青春化的演绎方式书写了川剧的新活力。

第一届川剧汇演,成都的《红梅记》、内江的《绣襦记》等,均由90后甚至00后演员担纲主演;第二届川剧汇演,《追光》《大千世界》等新编剧目,均启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展现川剧新生代的艺术实力;第三届川剧汇演,更是一场让川剧从舞台走向大众的互动体验,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触摸、可模仿、可传播的潮流符号。

3届川剧汇演,川剧的古老血脉与青春力量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锣鼓声里,00后的新生代演员水袖翻飞在古老戏台上,固本培元,夯实传统根基,正代表着川剧传承的新生力量;而在手机屏幕中,川剧剧目、绝活伴着街舞节奏点燃现代舞台,拥抱时代,激发青春活力,也让Z世代观众触摸到川剧的温度。

川剧,正在经历着一场静水流深的蜕变。

文化与旅游融合

前两届川剧汇演,如同一场场璀璨夺目的文化盛宴,是文化的盛放;第三届川剧汇演,已华丽转身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以艺术之名,行融合之实,书写出一份践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的精彩答卷。

第三届川剧汇演,从内容策划到布局实施,匠心独运,不仅演活了川剧这门艺术,更是将巴蜀文化瑰宝的川剧,深度融入旅游场景,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赋能,生动演绎“诗”与“远方”的交响乐章,为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树立了标杆,注入了澎湃活力,为四川文旅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境界。

第三届川剧汇演最典型的突破,是文旅的破壁,从看戏到游景,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打通。

主办方推出川剧打卡地图与川剧主题旅游路线,观众只需点开《解锁10大戏精地标》互动H5,就能清晰看到10大剧目、10大城市、10个历史地标的精准联动,一条“观剧知历史、游景懂文化”的完整文旅体验链便跃然眼前。

例如,看完《丁宝桢》,观众可循着剧中丁公治水的历史脉络探访都江堰,感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宏伟与智慧;看完《柳荫记》,可以走进泸州老窖文博园,亲历川南婚俗与非遗酿酒工艺。从舞台到街巷的转化路径,让戏剧不再停留在剧场一隅,而是真正进入生活、融入城市。

更贴心的是,本届汇演还设计了持票优惠机制,观众凭演出票根,就能在指定的10大文旅点位享受门票折扣、川剧文创产品特惠、消费满减等福利。这在无形中建立起“演出—景区—消费”的闭环生态,有效提升了观众的停留时间和文化消费意愿。

这一系列融合探索,不再是单向的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而是双向赋能、深度联动。川剧借助旅游的流量激发传播热度,旅游借助川剧的文化厚度提升品质形象,彼此成就。

更重要的是,观众不再是看完就走的游客,而成为主动参与、反复回流的文化旅人。

振兴与体系共建

3届川剧汇演作为四川省“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结出的硕果,充分体现了川剧的保护传承离不开“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各方力量的有机统一,也为新时代地方传统戏曲如何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走出一条新的路径。

以立法为支撑,奠定振兴根基。

2024年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与《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标志着川剧保护传承迈出历史性一步,为川剧筑牢了坚实的法理根基。这不仅是为川剧保护传承“立规矩、定方向”,更是在国家文化战略和法治文明的维度上,将川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系统性要求,成为有法可依的时代命题。

川剧立法,是从文化自觉上升为法定义务,从实践探索固化为制度遵循,宣告了川剧保护传承从依靠行政推动、社会呼吁迈入法治化、规范化、可持续的新纪元,为激活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赓续巴蜀文化根脉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支撑。

以人才为核心,构筑发展梯队。

川剧的发展,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来传承与推动。在第三届川剧汇演中,“名师高徒”计划、“新秀擂台赛”等机制已经初步搭建起代际传承的良性通道,许多90后、00后演员在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川剧未来的中坚力量。然而,人才培养仍需在体系层面进一步夯实。

未来,川剧应着力推动现代戏剧教育体系建设。一方面,高校与职业院校要强化川剧表演、编导、舞美、传播等全链条专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复合化水平;另一方面,院团内部也要建立师徒制与进阶制并行的培养机制,既守住传统技艺的根脉,也注重新生代的成长节奏和表达方式。此外,鼓励年轻演员在表演之余学习新媒体传播技能,实现能演会播的多面发展,也有助于川剧适应当代传播环境,实现“艺随时代变”。

以机制为保障,推动长效运营。

川剧的振兴,更重要的是需要构建起常态化的政策保障机制。例如,在项目层面,要建立剧本孵化、演出扶持、巡演激励、研究评论、海外传播等专项机制;在传播层面,要推动川剧与短视频、动漫、游戏、数字文旅等融合,探索多维表达与“出圈”路径;在评估层面,则应构建与艺术质量、市场反响、社会效益相挂钩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内容深耕与长期打磨。如此,才能避免“一阵风”式的繁荣,真正形成制度保障、内容扎实、传播多元、人才充沛的川剧高质量发展格局。

结语:让川剧成为跳跃的文化脉搏

在2025年8月7日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鼓点如雷,12名川剧演员带来的变脸街舞《古蜀天边行》惊艳世界。短短一分钟内,演员们完成3张脸谱与本脸的变换,将古蜀文明、传统戏曲与潮流街舞完美融合。这场由四川省川剧院创排的跨界演出,正是川剧从舞台艺术迈向大众潮流的生动缩影。

非遗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江河。川剧汇演3年蝶变证明:川剧应卸下“博物馆艺术”的沉重外衣,主动走入市井烟火、拥抱技术浪潮、对话年轻心灵。未来,期待这株有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树,能在新时代土壤中绽放新枝,让川剧的锣鼓声成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最跳跃的文化脉搏之一。

 

 

 

作者简介

谢竹峰,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艺术档案馆)院长、书记,《四川戏剧》主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