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博物馆成暑期新宠,专家提醒:非所有馆都适合

2025-08-18 21:52:4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8月17日至18日,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暑期研学活动——“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最后一期招募。据成都自然博物馆官微信息,本期活动亮点包括恐龙化石揭秘、化石挖掘等趣味互动环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夜宿马门溪龙骨架下。

今年暑假,成都自然博物馆策划推出“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活动,开启16小时沉浸式夜宿体验。据馆方消息称,自7月20日首场活动以来,已有近百名学生体验。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活动中,孩子们在恐龙骨架下夜宿。

而放眼省外,8月4日扬州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奇遇夜”活动,围绕“史前文明守护”主题,邀请观众在馆内搭起帐篷,为猛犸象化石彻夜守护,引发众多网友热捧。

夜宿博物馆到底是何等体验?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青少年和家长?有无安全隐患?四川在线记者对此进行追踪。

记者调查:

夜宿博物馆因资源稀缺性受青睐

午夜时分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本应空旷寂静的展厅里,细碎的脚步声和压低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一群孩子手持探照灯,在恐龙化石间穿梭,破解“恐龙博士失踪事件”的谜题。

9岁的林林睁大眼睛,看着马门溪龙骨架投下的影子,轻轻碰了下同伴的手臂:“博士留下的线索会不会在霸王龙那边?”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夜宿博物馆”活动,以“恐龙博士失踪事件”为叙事主线,融合剧本探秘、团队协作与科学探索。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活动中,专业老师讲解相关自然科学知识。

记者在现场见到,孩子们抵达博物馆后,在游戏“导师”引导下分组制作队徽,增强团队认同感。当暮色四合,真正的探险拉开帷幕:孩子们手持探秘地图穿梭于展厅,寻找隐藏的恐龙币;随后他们化身“小小古生物学家”,在虚拟户外体验化石挖掘,并协力搭建起“史前庇护所”——帐篷营地。最终,在恐龙标本的陪伴下进入梦乡,与恐龙化石共眠。

成都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活动,小朋友化身小小“古生物学家”。

“太刺激啦,我的好奇心和探险欲都得到满足!”活动结束后,一位四年级的小小恐龙爱好者兴奋地与父母分享道。

兴奋刺激之余,不少小朋友和家长表示,活动既有趣又收获满满。特别是在“夜宿活动”的核心任务环节,孩子们不仅能在户外模拟化石挖掘中学习古生物知识,还能在动手搭建帐篷时掌握实用的户外生存技能,实在是一举两得。

而在小朋友16小时的朝夕相处中,记者也确实见到不少温暖瞬间出现:如在展厅搭建帐篷的环节,就有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自发分工,有人固定支架,有人整理内帐。“不耍手机,孩子们建立了真实社交关系,非常健康。”一位在场观看的学生家长说出真心话。

在成都市一家知名博物馆的管理人员看来,夜宿博物馆的创新举措正在重塑博物馆的科普功能:一方面利用闭馆后的静谧氛围,通过光影调控与空间串联实现场景重构,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知识载体;另一方面,博物馆可借助探秘地图、定制奖牌等细节设计强化沉浸体验。“从夜游到夜宿,正是反映了文化体验升级的需求。”

记者查阅相关信息了解到,目前国内夜宿博物馆费用每人普遍在400至1700元。其中,千元以上多为深度沉浸式剧本杀主题。

为了确保安全与体验质量,各个博物馆还将夜宿的人数控制在30至50人的规模,有的甚至将夜宿活动控制在一个月2—3次。因此,也有不少家长把“夜宿博物馆”视作高价值的研学投资。“这种稀缺性,还是挺值。”采访中一位家长表示。

然而,一票难求的现象,也凸显出可持续运营的隐忧。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表示,供需失衡不仅加剧了公众入场难的问题,也可能因稀缺性透支活动口碑。“若忽视内容创新与体验深化,极易陷入浅尝辄止的困境。”

专家建议:

博物馆试水夜宿要基于实际情况

记者梳理国内目前开展夜宿活动的博物馆,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

去年,国家自然博物馆以“非洲狂欢”为主题,让孩子们化身“非洲土著马赛人”,夜宿博物馆,沉浸式感受非洲自然与人文魅力。今年暑期,该馆推出为期27天的“光韵”主题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其中夜宿活动火爆得一票难求。

今年,浙江自然博物馆、德州市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山西自然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等文博场馆也纷纷推出夜宿活动。

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新建博物馆普遍面积较大,开展夜游夜宿既能盘活闲置空间,又可实现资源再利用。博物馆可立足夜间环境特性,策划新颖主题活动,从而提升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纷纷试水“夜宿”之际,是否意味着所有场馆都能“挤进”这条赛道?

四川旅游学院教授、成都市文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杜思远表示,博物馆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深挖藏品独特故事。以成都自然博物馆为例,其充足的空间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及珍稀动植物标本,为特色研学和社会教育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在拓展博物馆+的模式上优势显著。“而对于一些场地受限、藏品缺乏独特性的场馆,则不一定适用。”而针对夜宿博物馆一票难求现象,他则建议可通过增加活动场次、细分主题等方式扩大受众覆盖面。

(图片由成都自然博物馆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