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西岭雪·文艺视评(136)
高月 朱冰玥
在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经典保留剧目不仅是院团的艺术根基,更是激活行业生态的关键动力。从最初的“吃饭戏”到如今的“看家戏”,经典剧目的演绎不仅维系着川剧表演艺术的传承,更在国家院团与民营剧团的差异化发展中,推动着川剧的振兴。
2025年8月17日至18日,四川省川剧院的《跪门吃草》、成都三花韵川剧有限责任公司的《凤还巢》和威远县川剧团的《困荥阳》,3部折子戏在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活动中上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这既彰显了经典剧目的传承价值,也为各参演院团的实力提供了实践检验的机会,引发业界对川剧发展的深度思考。
经典剧目彰显院团传统
《跪门吃草》《凤还巢》《困荥阳》3部折子戏的演出院团实力不相上下,但在创作理念、艺术风格和传承模式上却各具特色,展现出当代川剧发展的多元生态。
在创作理念上,3个院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省川剧院注重经典的完整性,追求艺术的高度和深度;成都三花韵更关注市场反响,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威远川剧团则立足本土,着重表现地方文化特色。这种差异构成了川剧艺术发展的良性生态:既有坚守传统的中坚力量,又有勇于创新的市场探索,还有扎根基层的民间传承。
从艺术传承来看,3个院团都恪守川剧艺术的本体特征。
省川剧院在《跪门吃草》中,展现了严谨规范的程式化表演,每个身段、唱腔都严格遵循传统范式,彰显省级院团在艺术传承上的标杆作用。成都三花韵的《凤还巢》则在保留川剧本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审美,通过灯光、舞美的创新运用,使传统剧目焕发新意。威远川剧团的《困荥阳》更注重地方特色的呈现,表演中融入浓郁的民间气息,展现基层院团贴近群众的艺术特质。
从传承模式来看,3个院团代表了不同的路径。
省级院团依靠政策支持和专业优势,承担着艺术传承和对外交流的重任;民营院团通过市场化运作,探索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存之道;县级院团则发挥着服务基层、培养观众的重要功能。
川剧名作塑造百年风骨
第三届川剧汇演多以三国故事、革命题材和传统文化为主题,这不仅承载着巴蜀文化的独特基因,更通过代代艺人的演绎,淬炼出刚柔并济、忠义凛然的艺术品格。《跪门吃草》《凤还巢》《困荥阳》3部作品,正是这种风骨的生动诠释。
《跪门吃草》选自川剧经典大幕戏《绨袍记》(又名《赠绨袍》),是该剧中最具观赏性的经典折子戏。这出经过历代川剧名家精心打磨的袍带丑应工戏,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刻的人物刻画闻名遐迩。在剧中,丑角演员通过飞跪、水发功、膝步等高难度技巧,配合纱帽分扇、挽发等特技表演,将须贾惊惶失措、狼狈不堪的情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表演,既考验演员的深厚功底,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
成都三花韵演绎的折子戏《凤还巢》,以北宋“狸猫换太子”的传奇故事为蓝本,通过川剧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将历史叙事升华为彰显忠义仁孝的命题。这出经典剧目不仅延续了川剧擅演宫廷大戏的传统,更以跌宕的情节和深刻的人性刻画,展现出川剧艺术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威远川剧团演绎的《困荥阳》,将楚汉相争中纪信替主的史实搬上舞台,通过高亢激越的弹戏唱腔和刚劲有力的武打程式,塑造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忠义赞歌。这出经典剧目不仅展现了川剧演绎历史题材的深厚功力,更以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将舍生取义的中华传统美德升华至新高度。
多元聚力赓续川剧根脉
川剧300多年的发展历程,既见证过万人空巷的鼎盛,也经历过人才凋零的困境。2024年9月,《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颁布,不仅标志着川剧保护进入法治化新阶段,更通过政策扶持、生态培育等创新举措,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时代活力。在这个背景下,省川剧院、成都三花韵、威远川剧团等多元主体,以不同方式延续着川剧的艺术生命。
作为传承中坚的省川剧院,在《跪门吃草》中恪守艺术本真。
该剧通过范雎以德报怨的士人风骨,将忠恕之道融入袍带丑的插科打诨中。当须贾的纱帽翅颤抖着展现惶恐时,范雎宽宏大量的唱段如黄钟大吕,使传统道德观通过戏曲美学得到升华。这种寓教于乐的演绎方式,正是省级院团坚守文化根脉的典范。
民营剧团展现出活化传统的智慧。
成都三花韵的《凤还巢》,当包拯以臣子之责代行母训时,这一充满戏剧张力的设定,彰显了川剧对忠孝两全这一传统命题的艺术解构,让经典剧目在当代剧场中焕发新生。
扎根民间的威远川剧团,以《困荥阳》诠释着草根力量。
剧中纪信替主赴死的壮举,通过巴蜀特色的高腔和粗犷的武打设计,将忠义这一抽象价值观转化为舞台形象。当演员以抢背、扑虎等程式动作表现赴汤蹈火时,民间戏曲特有的生命力喷薄而出。
结语: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川剧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体系证明,真正的好戏绝非简单的故事讲述,而是通过唱、做、念、打的综合艺术表现,让历史叙事与当代价值产生深刻共鸣,此次川剧汇演就展现了这一艺术真谛。
汇演的成功更印证了川剧振兴的必由之路——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既需要省级院团的标杆引领,也离不开民营机构的市场探索,更依赖基层剧团的血脉滋养,使川剧艺术历经300年沧桑而生生不息,在当代文化土壤中继续绽放独特魅力。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高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朱冰玥,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