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背扛建起的“人工天河”,近半个世纪后成网红打卡地丨四普新发现

2025-08-22 21:32:0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在德阳中江,阡陌纵横的山涧之中,一座石砌“飞桥”连接两岸,这便是渡槽,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

记者近日从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中江劲松渡槽,已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被纳入四普文物点。

这座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空中“水桥”,是人民渠中的重要一段,“引来岷江千里水,灌溉川北万顷田”,改变了中江过去“十年九旱”面貌,昔日穷困县成为如今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入列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单位。

中江地处四川中部地区偏西,丘陵地带,土地瘦瘠,人口稠密,在过去更因常年干旱,饥饿、贫困在过去长期以来“烙印”在这片土地之上。

要解决吃饱问题,首先要解决水。上世纪70年代,在群众深切期盼中,四川启动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项目,成为中江用水的重要“命脉”。

那时,全县先后动员十多万农民投入到修建人民渠之中。人民渠七期工程全长233公里,分上下两段,劲松渡槽则位于人民渠七期工程主干渠下段的松林坡。

为何选址在这里?

中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忠贤介绍,这里原是辑庆乡二村和兴安乡二村,是一坝良田好土,在四公里以内设计了一批渡槽,连接十多个山峦,主渠道必须从此地经过,为了保护这片好地方,就采取高处挖沟、拓渠道,低处架设渡桥的技术手段。在辑庆、兴安十多公里地段上,建起十七处渡槽,共一千八百五十多米,号称人民渠的“渡槽群”。

劲松渡槽呈东南—西北走向,大条石砌筑,为桥渠结合形制,即上端为渠槽,下部为连弧形拱跨桥,长235米,宽7.2米,内宽4.3米(渠槽宽)。渡槽下有石砌连弧拱6孔以支撑跨越,中间有桥墩7个,拱顶刻有“劲松渡槽”和五角星图案。

彼时,石桥渡槽全凭人力砌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建设者们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完成了这一壮举。渡槽无钢筋支撑,在建造技术上,以石拱工艺充分展现了古人的力学智慧和“土法”智慧,石拱起稳固桥墩的作用,上层则托负渡槽。

中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人民渠中江段工程纪实》中这样写道:“英雄故乡的中江人,干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艰苦奋斗十年,引来千里岷江水,灌溉中江万顷田,解决了困扰中江的历年干旱缺水难题。老百姓从此告别经常青黄不接饿肚子的日子,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粮食连年丰收,百姓人丁兴旺。”

张忠贤介绍,作为一代人治水见证的劲松渡槽,如今已变身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中,中江以劲松渡槽为核心建成音乐山谷,依托山谷原生地貌,打造融合音乐、生态、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新城绿心与年轻人的时尚休闲目的地,涵盖湖区公园和8大各具特色的建筑集群,包括人民渠渡槽博物馆、西创阅谷、野火镇、树村、山丘书店、锦巷商业街、竹屿茶舍、隐庐宿心集酒店等,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途径。

(中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