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西岭雪·文艺视评(138)
陆薇 聂夕童
遂宁市川剧团演出的大幕戏《智斩鲁斋郎》,既保持了川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又通过故事表达、表演技艺与舞台设计的创新性融合,完成对“正义叙事”的当代诠释,实现了传统戏曲现代转换的典范意义。以“传统根脉+当代表达”的创作路径,为地方剧团参与省级汇演、推动传统剧种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样本。
叙事重构:传统题材的当代价值转译
《智斩鲁斋郎》的叙事创新,并非对传统包公断案故事的颠覆,而是通过细节扩容与主题深化,完成公案戏从猎奇断案到反思特权的价值升级,使其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认知。
情节扩容:强化权力博弈的戏剧张力。
传统故事中“拆字斩恶”的核心情节,在剧中被扩展为“民怨—臣谏—君困—智解”的完整叙事链。新增百姓拦轿诉冤、包夫人劝诫等支线:前者通过群演跪行、哭唱的集体表演,直观呈现鲁斋郎作恶的社会危害,为包拯冒死谏君提供情感依据;后者以家庭场景的温情对话,展现包拯忠君与为民的内心矛盾,避免人物沦为“正义工具”。
同时,剧中细化君臣博弈的细节——宋仁宗面对“鲁斋郎”之名时的皱眉犹豫,与面对“鱼齐即”之名时的果断批斩,通过细微的表情与台词差异,揭露封建皇权法不敌权的制度困境,让“拆字”智慧成为突破制度局限的无奈之举。
主题升华:从个案断案到正义本质的追问。
传统公案戏多以恶人伏法为结局,强调因果报应的朴素正义观。该剧通过结尾的画外音旁白与灯光聚焦设计,实现主题延伸:当鲁斋郎被斩后,舞台灯光聚焦于铁券丹书的道具,画外音响起“斩一鲁斋郎易,破百特权难”的追问,将剧情从个案正义引向对特权本质的反思。
这种处理,跳出传统公案戏的闭环叙事,让观众在解气之余,思考“正义如何突破权力束缚”的命题,使传统题材具备观照价值。
表演创新:川剧程式化表演的当代戏剧体验
作为以包公戏为基底的川剧作品,该剧对川剧传统表演体系的坚守,集中体现在声腔融合与行当表演的精准呈现,构成作品艺术价值的核心支撑。表演艺术的守正创新,构成该剧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人物塑造:程式化表演与人物性格的统一。
饰演包拯的演员严格遵循川剧净角“唱要满、做要准、功架要稳”的传统规范:在公堂戏份中,以提袍、甩袖的程式动作强化威严感;在“苦思拆字”段落,通过揉额、踱步的生活化细节,打破包公符号化的刻板印象,赋予角色人性化的思考层次。
鲁斋郎的塑造,则突破传统丑角的单一滑稽感,以耸肩、斜目的程式动作搭配尖细唱腔,将人物恃权作恶的狂妄与色厉内荏的本质具象化,实现行当程式与人物塑造的融合。
表演技艺:川剧技艺与当代艺术的融合。
包拯扮演者以“康派”花脸艺术的精髓,“三起三落”的台步功架与“虎音”唱法,尽显威严气度。在“智斩”关键场次中,创新运用“变脸”——并非传统的面具切换,而是通过面部肌肉控制实现表情渐变,堪称川剧绝技的创造性发展。
青年演员饰演的秦香莲,在传统青衣程式中融入现代舞蹈的身韵表达。在“寻夫”一折中的水袖功,既保持“行不动裙”的古典规范,又通过袖花的变异组合,传递人物悲愤交加的心理状态。
这种程式化体验的表演方法,正如戏曲理论家阿甲所言:“用程式的锤炼打出现实情感的真金。”体现了川剧表演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辩证统一。
舞台再造:传统戏曲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智斩鲁斋郎》对现代舞台技术的运用,始终遵循“服务剧情、不抢戏核”的原则,以蒙太奇式场景转换、互动式字幕设计等创新手段,优化传统戏曲的观演体验,而非单纯追求视觉炫技。
场景转换:蒙太奇手法的戏曲化适配。
该戏剧摒弃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单一场景,采用多区域图片与灯光分区结合的方式,实现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
例如,在表现鲁斋郎抢亲与包拯查案两条线索并行时,舞台左侧以暖光、红绸呈现鲁斋郎的婚宴乱象,右侧以冷光、公案呈现包拯的沉思,通过灯光的交替明暗与演员的走位配合,让两条线索在同一舞台空间交织,既压缩叙事时间,又形成“恶的狂欢”与“善的坚守”的视觉对比,强化戏剧冲突。
这种现代手法并未破坏戏曲的虚拟性特质,而是以更直观的方式传递场景内涵,适配当代观众的视觉接受习惯。
观演互动:字幕设计的功能性创新。
针对部分观众对川剧方言的理解障碍,该剧创新采用猜字幕设计:在关键唱段前,屏幕先呈现方言唱词的谐音提示(如将“鲁斋郎”提示为“Lu Zhai Lang”),待演员唱完后,再显示标准字幕。
这种设计不仅解决语言障碍,更通过“提示—验证”的互动过程,引导观众主动关注唱词内容,强化观演参与感。同时,字幕颜色随剧情情绪变化(如悲愤段落用红色、温情段落用黄色),与声腔、表演形成协同,丰富观众的多感官体验,实现传统语言与当代观众的有效衔接。
结语:紧扣时代审美与观众需求
《智斩鲁斋郎》以“守本体、重创新、贴时代”的创作逻辑,为川剧传统题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通过精湛的声腔、表演展现川剧艺术的魅力,更在于以叙事重构与舞台创新,让古老的公案戏突破娱乐性局限,成为承载正义思考的文化载体。
在第三届川剧汇演的平台上,该剧既彰显了地方剧团对川剧传统的坚守,也证明传统戏曲只要紧扣时代审美与观众需求,便能在当代舞台上实现“老树新花”的艺术突破,为戏曲活态传承注入持久活力。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陆薇,四川传媒学院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聂夕童,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