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报博馆参观此次展览。华小峰摄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华小峰摄影
八十幅漫画复制作品集中亮相四川报业博物馆(以下简称:报博馆),集纳华君武、张仃、丁聪、叶浅予、廖冰兄等中国漫画巨匠,以及苏联叶菲莫夫等国际知名漫画家杰作。
8月26日,由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与四川日报社联合主办,四川报业博物馆、中国新闻漫画网、四川省美协连环画漫画艺委会协办的“铭记历史 共绘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漫画展”正式启幕。
这些漫画作品或控诉侵略者暴行,或刻画军民坚韧抗争,以讽刺、象征、叙事等多重艺术语言,构建起一部壮阔的“视觉史诗”,生动传达出抗战时期的民众心声与民族气节。展览即日起至10月上旬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巴蜀战鼓”板块的展品。华小峰摄
以笔为枪,漫画也是抗战武器
本次展览共分“笔刀抗战”、“同仇敌忾”、“巴蜀战鼓”三大板块。其中,“笔刀抗战”单元聚焦中国漫画家以笔为枪的战斗精神,“同仇敌忾”呈现国际艺术家反法西斯的共同信念,“巴蜀战鼓”则集中展示四川漫画家的抗战题材创作。
主题墙上的五幅经典作品堪称整个展览的“灵魂所在”,它们凝聚了抗战漫画最核心的精神力量——
张仃1937年创作的《收复失土》以强烈的黑白对比和冲击性构图,刻画一名中国士兵持枪冲锋的身影,传递出“唯有战斗,才能收复河山”的决绝信念。廖冰兄作于1938年的《保卫中华》则强调全民团结,工人、农民、学生紧紧相拥组成人墙,上方的标语如同一面旗帜,召唤国人共赴国难。梁白波作为抗战漫画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作者,其《站在日军前面的巨人——游击队》以巨人般的游击队员形象歌颂人民的抗战力量,突显游击战术的重要作用。蔡若虹《全民抗战的巨浪》将抗日军民喻为滔天巨浪吞噬日寇,画面中左上方的闪电则象征民族觉醒,传达出“侵略必败、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念。而“三毛之父”张乐平在《候敌深入 一举歼灭》中以蜘蛛喻敌、巨拳喻我,画面简洁而充满动感,预言了侵略者终将覆灭的命运。
本次展览主题墙上的五副代表漫画作品。华小峰摄
为何以这五幅作品放在展厅入场的主题墙?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郑华卫介绍,这五幅作品不仅是决绝的呐喊,更是团结的号召、胜利的预言,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它们传递了‘铭记历史’的初衷,充分契合展览主题。”“我们旨在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艺术语言,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特别是启迪年轻一代,深刻理解铭记历史的意义,自觉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展厅一角。华小峰摄
同仇敌忾,漫画是世界人民的抗战语言
走过主题墙,展览以更丰富内容延伸了时空维度。
聚焦中国战场,张乐平早在1935年就以《将来我们看得见的结果》犀利预言抗日胜利,一把利剑刺穿日寇胸膛;丁聪则以《护秋》《妈妈》《逃亡》等作品定格民族的苦难与坚韧。华君武《榜样》将墨索里尼悬尸场景送至东条英机面前,警示法西斯末路;沈同衡《武运岂能长久》则借日本家庭悲剧叩问战争代价。
国际板块同样精彩纷呈,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一人便有《“戈培尔”唱机》《顾此失彼》《坐等坏结果的墨索里尼》等多幅代表作展出,其以极端夸张和讽刺撕破法西斯虚伪面具。英国著名漫画家大卫·罗的《判决》中,画面顶端呈现的是不计其数的纳粹铁蹄下的受害者,他们正以血泪控诉战犯屠杀人民的滔天罪行。克劳夫德的《胜利之V》则生动再现了1945年德国投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场景:举手投降的纳粹手势恰好构成象征胜利的“V”字(英文“victory”的首字母)。
这些作品跨越国界,共同传递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与对侵略的批判。
展厅一角。华小峰摄
巴蜀战鼓 四川在抗战史上的文化印记
350多万川军出川作战、伤亡64万……作为战时大后方,四川不仅是出兵出粮的重镇,也是文艺抗战的高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乐以钧、蒋丁引、张漾兮等人发起的“四川漫画社”,更在《新新新闻》推出专版,并于1938年举行“救亡漫画展览会”轰动蓉城,沙汀、白杨、谢添等文化名流纷纷到场。社员们还自费在成都总府街、祠堂街、春熙路悬挂巨幅铁皮画,《日寇到处无净土》《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等作品成为街头的艺术阵地,凝聚起全民抗敌的决心。
展品中,四川美术界老一辈艺术家张漾兮、李少言、牛文等人的代表作品,以阳刚大气的黑白木刻语言展现着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精神;当代漫画家许尔斌的《川军抗战铭志丰碑》、王岩松的《川军魂丰碑》等漫画作品,则集中彰显了四川人民的抗战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辟有专区陈列抗战时期报刊实物,如1937年8月26日《华西日报》刊登的《告川康军民书》,以及《星芒周报》《国难三日刊》等原刊,无声讲述着四川在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