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纳入“四普”文物点|四普新发现

2025-08-27 19:35: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近现代时期涌现出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它们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时代精神的见证。记者近日从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在四普第三阶段,发现并认定了一大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从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的超深井——梓潼关基井到中国页岩气第一井威201,从“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旧址到“亚洲第一台”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基地旧址,从成都滑翔机制造厂旧址到德阳中江县劲松渡槽……这些镌刻时代烙印的建筑,见证着新中国的筚路蓝缕和勇往直前,成为当下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鲜活载体。

关基井 绵阳市四普办供图

石油工人的英雄赞歌

两大“第一”气井均在四川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现文物潜力大,是本次普查的重要类型。”四川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加大普查力度,并对近现代代表性建筑、重要史迹以及工业遗产的范围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背景下,多个近现代文物点新鲜出炉。

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的超深井——梓潼关基井和中国页岩气第一井——威201,堪称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征程的实物依据和历史见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围环境的动荡,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新中国的安全与稳定。当前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打出了号称世界第一的超深井以后,为了保障石油安全,我国也作出了开钻超深井的决策部署。“1974年12月17日,关基井在梓潼观义镇池塘村开钻。这口井的开工,因此有着重要意义。”梓潼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景忠良介绍。彼时,我国深井钻探技术起步较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尤其是钻探设备不过关。经过中国石油人艰苦的科技攻关,终于解决了地下高温、高压钻井等难题。从1974年到1977年,100多个石油人经过长达3年的付出,终于打出了这口井深7175米、也是中国第一口超7000米的超深井。正是因为这口井,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钻7000米以上超深井的国家。这口井也一口气创造了我国钻井深度最深、地层压力最高等10项纪录,有力地引领了当时国内超深井钻井技术水平的发展。

如今,关基井已经永久性封闭,但原址刻有“中国第一口7000米超深井”字样的石碑,却无声诉说着关基井成功钻成背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如果说关基井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人迎难而上的豪迈,那位于四川威远的中国页岩气第一井威201井,则是中国石油工业不断发展、技术不断突破的生动写照。

新场镇老场村,“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的石碑,提示着石碑后威201井的重要。

页岩气开采,是指从页岩层中开采天然气。21世纪初,美国通过技术突破实现页岩气产量跃升,而中国陆域页岩气可采储量达25.1万亿立方米,却因深层开采技术限制,产量一直不高。在此背景下,西南油气田在四川盆地开展大范围页岩气资源调查,最终选择威远开钻。因为在此之前,威远气田已有50年的开发历史,不仅资源丰富,配套也相对成熟。从2009年动工到2010年页岩气井钻成,那些经过上亿年沉积演化,一直“幽禁”在页岩孔隙中的天然气,终于破土而出。威201井作为国内第一口页岩气井,通过大型压裂后获商业性气流并持续稳产,为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威201井现场,可以看到气井及井口设备占地仅二十余平方米,威远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艳舒介绍,威20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以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为中国页岩气藏部署水平井、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页岩气勘探开发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中国印记。

关基井钻探老照片,川西北气矿供图

威201井,威远文物管理所供图

隐秘而伟大

大山里的军工传奇

此次四川四普新纳入的文物点,有多处和三线建设有关,它们见证了这场中国经济史上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史上,那些隐秘而伟大的牺牲与奉献。

在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校园内,核工业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看上去是一栋并不起眼的老旧建筑,它建于1971年,是中国最早、当时亚洲最大的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实验基地。41年前,这里更是首次造出了中国自己的“人造太阳”。

上世纪60年代,受控核聚变研究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中之重。1964年,我国突击建设三线新基地,决定将东北503所发展为受控核聚变研究中心,从哈尔滨迁到了四川乐山。

旧址大厅里,中国环流器一号作为“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早已入选了国务院国资委工业文化遗产名录。它由主机系统、电源系统、加热系统、控制系统和诊断系统等组成,单电源就有7套大型供电系统,所需设备近9000台件。而当时中国工业配套非常落后,少材料、少工艺、少标准,在此情况下,研究所能借外力就借外力,但更多要自力更生。中国科技人员持之以恒的攻坚最终开花结果。1984年9月21日22时18分,环流器内产生了受控核聚变所必需的等离子体,“这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人造太阳’,并且其等离子体的物理参数达到同类装置的国际水平。”时至今日,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方平言及历史依然充满自豪,“这处旧址在2019年入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四普重新梳理乐山的不可移动文物,它作为新中国‘人造太阳’的诞生地应首选纳入新发现中。”

在绵阳江油,大康镇松花岭村,建于1965年的624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基地同样纳入了四普新发现。这是我国第一座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简称“高空台”)的诞生地,现场“亚洲第一台”的石刻,便是它昔日的荣光。

亚洲第一台,江油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江油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兰介绍,1965年,老一辈航发人带着国家期望和民族使命,从天南海北汇聚四川,在这片荒芜之地开创起了“上青天”的事业。零起点、零基础、零经验。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下,经过30年艰苦奋斗,1995年,高空台终于建成投用,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五个、亚洲第一个拥有这一大型试验设施的国家。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大型连续气源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这里承担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科研试验和国家鉴定试验任务。这处旧址按功能区域分为高空模拟试验台和气源系统两个部分,其中包括了高空模拟试验舱厂房、排气冷却器厂房、抽气厂房等10处点位。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试验基地损毁严重,科研生产被迫中断。此后,基地搬迁至绵阳,短短几年重新建成可满足多类型发动机试验的新基地。如今,基地高空台虽然已停止运营,那依然矗立的车台,依然激励着新时代航空人继续百折不挠、突破创新。

文物的新生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途径

此次四普新纳入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德阳二重107生活区6栋的红砖建筑,与二重厂区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工业遗产群落,成为理解“三线建设”时期“生产-生活-文化”三位一体模式的关键环节。建于1965年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旧址,在1976年至1978年间为绵阳培训了多批技术力量和企业管理人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的实物见证。更多的文物点,还积极融入当下,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途径。

在德阳中江,上世纪70年代四川重要的水利灌溉工程——人民渠七期主干渠工程之一的劲松渡槽,便是这样一处活起来的文物点。阡陌纵横的山涧之中,石砌渡槽似一座“飞桥”连接两岸,雄伟壮观。

劲松渡槽,中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中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忠贤介绍,在上个世纪,丘陵地带的中江土地瘦脊,人口稠密,十年九旱。到了70年代,四川决定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中江也立刻动员全县农民投入工程,最终10多万农民工参与了建设,修筑了233公里长的人民渠。劲松渡槽位于人民渠七期工程主干渠下段松林坡,它采用大条石砌筑,上端为渠槽,下部为连弧形拱跨桥,全长235米。渡槽下有石砌连弧拱6孔以支撑跨越,拱顶刻有“劲松渡槽”和五角星图案。“这处石桥渡槽全凭人力砌筑,渡槽无钢筋支撑,在建造技术上,石拱工艺展现了古人的力学智慧。”张忠贤介绍,渡槽建设还有“土法”智慧,“钢钎二锤凿石、鸡公车运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建设者们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完成了这一壮举,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中江县近年来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以劲松渡漕为核心,依托山谷原生地貌,打造了融合音乐、生态、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新城绿心与年轻人时尚休闲目的地。这处“音乐山谷”,涵盖了湖区公园和人民渠渡槽博物馆等8大各具特色的建筑集群,“2025年春节活动接待游客15.3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线上传播量达6200万次,甚至吸引了央视综艺节目《乐在旅途》前来拍摄,让这里成为了新兴网红打卡地。”

而在成都南郊太平寺机场,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成都滑翔机制造厂旧址,同样也成为成都有名的网红景点。1965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规划,沈阳滑翔机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滑翔机制造厂)到成都筹建公司,后期因国家建设、行业需求,开始专注体育产业。这里曾研制生产了中国首架全玻璃钢滑翔机、首艘玻璃钢多人快艇及首条玻璃钢帆板,奠定了国内玻璃钢制品技术基础。

近年来,成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老建筑保存完好的厂区干脆转型为文化园区。漫步园区,可以看到当年的红砖厂房框架和烟囱、大型机床等元素依然保留,园区内汇聚了美学设计、艺术音乐、餐饮娱乐等行业公司,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与生活空间。成都市四普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传统工业建筑风格成为文化园区的一大特色,同时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使园区更具文化底蕴,“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园区的红色旋转楼梯拍照打卡。”

据介绍,对四川各地上报的四普文物点,诸多细节还正在核实之中,未来还将有更多的点位以“四普新发现”的身份与公众见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