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昉
自曹顺庆的英文专著《比较文学变异学》2013年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后,变异学理论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创新话语,赢得欧美比较文学界的认同和赞誉。这一创新学术理论随后进入中国学者编写的多部比较文学教材中,成为自主的中国比较文学教材理论体系建设的新成就。
曹顺庆、庄佩娜新近在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教材《比较文学前沿概要:来自东方的视角》,又将中国变异学理论的价值运用进行了新的延展。
这部教材聚焦前沿,简明扼要,特色鲜明,主旨彰显,坚持比较文学是从国际视角进行的跨国家、跨文明和跨学科的文学比较研究,重申坚持比较文学的跨国研究,是对法国和美国学派贡献的理论和实践的尊重,认可比较文学的国际特征,强调跨文明研究和变异研究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主要特征,旨在为比较文学沟通世界文学起到推动作用;同时,跨文明研究彰显跨文明交流互鉴,标志着比较文学在学科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立足点。
该教材体现了中国立场、国际视野、比较观照与创新思维等在文史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向度,有3个方面的特色值得称道。
第一,章节体例简洁明晰,内在逻辑有机贯通,学术思想自成一体。
教材由绪论和4章构成。绪论梳理了比较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各主要发展阶段的相关定义、可比性、基本特征、研究领域等核心问题后,“国际文学关系与影响”“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比较文学变异研究”“总体文学研究”等4章内容依次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以往比较文学教材通行的编写体例,该教材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首先,第二章将跨学科研究作为一节列入平行研究内,既交代了它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的隶属关系,又使美国比较文学内容的介绍与法国比较文学内容的介绍各保持了一章的均衡格局,显得不蔓不枝,与整部教材的简洁明快相吻合。
在以往的教材编写中,因考虑到跨学科研究涉及内容较多,且具有明显的交叉特征,若将其置于平行研究下面似乎多少有点自相矛盾,所以一般多将其单独设章,以显示它的独立性。
其次,第三章除介绍变异研究的基本原理和跨语言变异外,将形象学研究、接受研究、文学归化研究、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一并归于变异研究名下,纳入变异学范畴,以变异视角统摄相关内容,形成有机统一,不再散碎,更呈现出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特征。
作者希望以这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世界文学的理解带来突破,相信变异性不仅是跨文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旨在以一种方式介入比较文学领域,以补充和创新当代比较文学,以期改变目前不平衡的国际话语”,推动变异研究进一步获得世界比较文学领域的广泛认同与普遍发展。自觉的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由此也获得展现。
再次,第四章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初期狭隘单一文明内的总体文学研究递进到当代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的脉络,进而在此脉络中呈现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同时,一改以往教材编写的通行做法,既没有将比较诗学作为一节设在平行研究名下,也没有为其单独立章,而是将其安排在总体文学研究中,以凸显其作为实现总体文学研究的重要路径及功能的作用。
由此,比较诗学不再仅仅作为探讨不同国家文学理念异同及其基本规则的重要范畴,而是进一步与总体文学融为一体,成为建构并实现和而不同的总体文学理想版图的重要步骤。这一思路和安排,无疑具有开新的意义。
因此,整章再次彰显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总体文学,开始导向以多元、差异为主的跨文明总体文学研究的格局,从而突出对建立具有多元化基础的共同诗学的憧憬。如此目录结构设计,显得清新别致,内在思想逻辑清晰贯通。
第二,作为对整体学术思想构建的呼应,教材对相关重要具体问题的探讨不仅更为深入细致,而且自觉地一以贯之照应着变异视角。
例如,针对国内比较文学教材接受研究中存在的研究方向明确性不足的情况,提出不再简单将接受研究作为影响研究的分支看待,而是作为新的研究范式,纳入比较文学领域中的文学变异类别审视,从4个方面对其关注问题加以分类阐释,并将其与接受理论和影响研究之间的同异关系进行辨析。
尤其明确指出,接受研究是基于接受者的跨文化文学接受,强调其基于现代阐释学,不依赖于实证研究,也不追求纯粹的客观理解,而是采用更多的美学、社会和历史方法研究文学接受的意义,重视对话理解中产生创造性的意义。
这不仅对接受研究的定位和特点作了清楚的表述,澄清了读者学习中的一些认识误区,而且丰富了变异学理论的内涵,使其更具层次感与系统性,从而很好地彰显了中国视角。
又如,对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及其相互关联的探讨,同样可圈可点。
作者认为,文化过滤不仅是导致文学文本出现差异的关键因素,而且促成了文学误读这一更为明显的文学变异现象。文化过滤作为文学交流中至关重要的过程,涉及传统文化要素、社会历史背景、接收者个人的文化以及接受语言的心理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过滤的必然结果是文学误读,而这种误读本身就是文化过滤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补充。
把握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的产生及其呈现方式,有利于揭示文学背后的文化传统以及跨文化互动,自觉将比较文学的范围扩展到跨文化对话的领域。由于文化过滤和误读的影响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中最为显著,所以,对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在比较文学领域重新探讨文学性和审美价值,拓展研究范围并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
从变异研究的范畴探讨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的发生及其相互关联,既处处呼应着变异,又使变异成为主导视角,由此见出中国学者自主的主体性意识。
第三,教材更为客观、辩证、理性地认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关系,更注重两个学派之间的关联,充分意识到两者并非完全相互排斥的对立关系。
作者指出,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完全割裂开来的:一方面,一方是另一方的衍生和发展产物;另一方面,两者又如同血肉相连般紧密交织在一起。
实际上,法国影响研究与美国平行研究相互补充,彼此弥补不足之处,从而完善了比较文学理论,并推动了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法国比较文学以对不同国家文学之间实际存在过的精神交往与联系作实证性考察为鲜明特色并著称于世,这一特色更因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学者韦勒克向法国比较文学发难的《比较文学的危机》那篇著名文章而进一步被强化、凸显。
由此,人们普遍认为,法国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就是注重事实求证,排斥审美批评;而美国比较文学是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淡化事实求证,强调审美价值判断。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自然把法国比较文学与美国比较文学区分得过于泾渭分明,甚至把它们放在相互割裂、彼此不容的位置,致使人们错误地认为比较文学中的实证研究与审美批评研究完全分属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不仅各异其趣,而且互不关联。
长期以来,学界很少认真思考、客观梳理实证与审美批评这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之间实际存在着的一致性和辩证关联,疏于对研究中实证与审美批评并重的有效倡导,致使比较文学实证与审美批评关系问题长期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解决,结果在比较文学批评实践中造成学术研究的混乱。
因此,实证与审美批评关系这一问题,并未随着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理论纷争的渐渐平息而获得根本解决,而且,时下国内通行的各种版本的比较文学教材也大多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所以确有进一步强调的必要。
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理解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或实证与审美的相融性和共通性,才能体现比较文学研究的真正价值与品位,更有利于推动比较文学学科的科学建构与全面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来看,不能不说是教材的突出亮点之一。
另外,英文版《比较文学前沿概要:来自东方的视角》的出版,应该说还弥补了国内外语院校学生缺乏中国自主编写的英语比较文学教材的遗憾。教材内容线索简洁明了,层次清楚,观点突出,不失为国内外语院校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学生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理想教材。
总之,《比较文学前沿概要:来自东方的视角》作为一部有特色的教材,理论自觉意识突出,中国立场视角鲜明,问题意识、文献意识、比较意识、历史意识贯穿始终,体现了借鉴而不依赖西方学术模式并努力在开放多元中积极探索中国学术模式的价值思想追求,是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新收获,对致力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无疑具有创新意义。
作者简介
李伟昉,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