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照(塔身投纸口)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一块不知从何而来的天然巨石,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字库塔,竟在同一时空完美相融,成为儒、释、道三种文化精神交汇的鲜活见证。8月28日,记者从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达州市通川区“四普”中在新发现了一座清代字库塔——因塔身修建于整块天然青砂巨石之上,被当地民众称为“宝石塔”。它不仅是通川区现存最早的字库塔,更是一部矗立在田野之间的“三教合一”石头史书。
正面远景照
这座塔位于通川区石家坝,背倚鸡公岭,下临印河水,正对平昌县群山之巅,与张氏祠堂、祖坟、老院遗迹共同构成一幅传统村落的文化图景。石塔通高8.5米,共九级,下部三层由天然巨石雕凿而成,坚实粗犷;上部六层则以灰白砂岩砌成仿木楼阁式空心塔,挺拔清秀。塔顶为葫芦造型,曾经垮塌,后经修复,如今整体基本保存完好。
背面近景照
尤值得称道的是,塔身第二层设有一处焚纸炉膛,正面开倒U形投纸口,用于焚烧字纸,背面则刻有捐建题记和一首《惜字宫偈》七言诗。虽因风化部分字迹模糊,但仍可辨识出“世间字纸藏经筒”“瑞气祥烟接九香”等句子,传达出“敬惜字纸”的传统理念。题记也清晰记载了建造者——信士张良珍与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匠师王佐,落款为“乾隆四十八年季秋月吉旦”,正是1783年秋天。
局部照(天然岩石塔基)
为何说这座字库塔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首先,字库塔本身源于儒家“敬字惜纸”的文化传统,代表对文字和知识的尊崇,反映出当地深厚的崇文重教历史。其次,出资人张良珍自题“信士”——这一称呼常见于佛教居士,塔的造型也借鉴了佛塔层叠而上的形制,暗示其具有佛教信仰背景。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整座塔以天然巨石为基,人工建筑与之浑然一体,体现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也延续了远古自然崇拜的意象,被乡民敬称为“宝石”。
局部照(塔身文字)
“这几年乡村振兴,塔周环境也得到整治,铺设青石板、修整步道,让这座二百多年的古塔更显稳重峻拔,成为一方人文风景。”普查队工作人员介绍。
石家坝字库塔不仅为研究川东北清代以来社会文化、人口迁徙提供了实物依据,更是一座可触可感的中国文化融合的载体——儒家的礼教、佛家的信仰、道家的自然观,在一座塔上获得圆满的统一。
如今,它依然静静立在石家坝,等待每一个愿意走近的人,阅读石头上的故事,聆听240年前的回响。
图片由达州市通川区文物管理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