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精神的当代表达与情感共鸣——评川剧《君子光第》|西岭雪·第三届川剧汇演

2025-09-02 10:37: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西岭雪·文艺视评(139)

王奇 郭良恒

由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创排的大型原创川剧《君子光第》,以戊戌君子刘光第为锚点,将百年前的“君子之道”通过川剧艺术的独特语汇,转化为叩击当代人心灵的精神力量。

这部剧的价值不止于还原一段历史、传承一门技艺,更在于以传统艺术为桥梁,让君子精神从典籍中的抽象概念,变为可感触、可共情、可参照的现实镜像,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以知行解码君子本色

川剧《君子光第》的突破,在于剥离历史标签,还原刘光第作为真君子的行动逻辑——他的君子气不是源于空谈道义,而是源于知与行的耦合,这是其精神能穿越百年的核心密码。

甲午战败后,目睹慈禧太后为庆寿强拆民房、草菅人命的暴行,时任刑部主事的刘光第没有躲在书房哀叹时运不济,而是挥毫写下《甲午条陈》,直指太后祝寿、民不聊生的荒诞。这段剧情弱化了文人笔墨的雅致,强化了笔如刀的锋利。

《甲午条陈》的直白控诉,将君子忧民从忧思转化为谏言的行动,展现了刘光第刚正不阿的性格,更体现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对正义的执着坚守,成为投身维新变法的重要契机,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情怀。这种敢为百姓发声的勇气,打破了传统文人明哲保身的桎梏,让君子不再是书斋里的清客,而是直面现实的勇者。

戊戌政变后,刘光第深知自己的死能让世人看清清廷的腐朽,能为后来者点燃坚守的火种。慷慨就义的场面,通过妻儿的送别,体现了他对妻子、儿子的愧疚。这种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的交织,摆脱了君子固有的刻板印象——不是不懂恐惧、眷恋,而是选择将道义置于个人安危之上。这种“带着软肋仍敢前行”的真实,让百年后的观众读懂:君子精神从来不是完美无缺,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

以君子精神照见当代生活

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从不只是还原过去,而是照亮现在。

刘光第与谭嗣同的相识相知,成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们志同道合,共同为维新变革而奔走。剧中的刘光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需要面对晋升、家庭等现实问题。他在家庭与国家之间的挣扎,与妻子曾有归家的约定,拉勾的细节充满生活气息。而在面对国家危亡时,他最终还是选择舍小家为大家,食言后坦然向妻子“讨打”,展现出作为普通人对家庭的眷恋。

这种情感的冲突与抉择,让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使观众看到一个既有铮铮铁骨,又有儿女情长的真实君子。只是他在利益与道义的选择中,始终守住了底线。这种有烟火气的坚守,让当代人明白:君子精神不是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小事上不妥协,拒绝做假、不随波逐流、为弱者发声等行为。

虽然刘光第的坚守换来革职、赴死的结局,但君子代价背后的价值更可贵。他的死,让更多人看清了清廷的腐朽,为辛亥革命埋下了种子;他的精神,让百年后的人仍能感受到坚守的力量。

这种正视代价、肯定价值的表达,让当代人明白:做君子可能会吃亏,但不做君子会失去内心的安宁、人格的尊严和对未来的希望。

以魂载壳彰显技艺融合

《君子光第》为传统戏曲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启示: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从不在于复刻过去,而在于借古喻今;用传统的艺术语汇,传递能滋养当代人精神的文化内核。

川剧作为非遗,不仅需要传承高腔、水袖等技法,更需要传承其背后关注现实、传递道义的文化基因。君子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通过川剧这样的载体,从典籍走向生活。

《君子光第》的平衡之道,在于以精神为魂,以技艺为壳。从川剧经典的水袖功夫中,我们能看到刘光第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时的意气风发,水袖的挥舞如行云流水,既展现了人物的情绪,又具有视觉美感。

该剧在表演上,还融入现代表演理念和风格。演员在表演时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将刘光第内心的纠结、挣扎、坚定等情感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展现出来,使人物更贴近观众的情感世界。

在刘光第与家人告别的场景中,演员通过眼神的交流、语气的变化,将对家人的不舍、愧疚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表现得丝丝入扣,让观众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离别愁绪的场景中,引发情感共鸣。

川剧高腔的高亢激昂,在表现刘光第的壮志豪情和悲愤心情时,极具感染力。在刘光第怒斥慈禧暴政的唱段中,高腔的运用让愤怒如火山喷发般倾泻而出,强烈地冲击观众的心灵,使观众感受到他的正义与不屈。而在刘光第思念家乡和亲人时,昆腔的旋律如潺潺流水,诉说着内心的思念与牵挂,让观众体会到铁血男儿背后的细腻情感。

川剧传统的帮腔,也在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腔与主唱的呼应,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更起到烘托气氛、强化情感的作用。在刘光第面临生死抉择时,帮腔的加入让紧张的氛围更浓烈,将内心的挣扎与坚定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起伏。

《君子光第》不是一部只供欣赏的川剧,而是一次精神的唤醒。君子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敢说真话的勇气里,藏在坚守底线的执着里,藏在为他人着想的善意里。川剧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将这种精神唱进人的耳朵,舞进人的眼睛,刻进人的心里。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王奇,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郭良恒,四川传媒学院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