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西岭雪·文艺视评(140)
肖仁丽 魏书瑾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为官之道常系于“民本”二字。由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犍为县川剧团打造的川剧《榕荫记》,以清朝乾隆年间犍为县李拔为官的传奇故事为背景,展现了李拔在多地任职期间,勤政务实、仁民爱物、清廉刚正的为官之道,以及为百姓谋福祉、解民困的感人事迹。
剧中李拔的形象如榕树般扎根乡土、庇佑百姓,一心为民的信念坚定如磐石,对“为民初心”这一命题作出了当代诠释。
根植历史,书写循吏风骨
李拔(1713-1775),四川犍为人,出身贫寒而笃志向学,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多地知县、同知、知府,为官深得民心,离任时百姓常立“去思碑”。李拔秉持“榕为大木,犹荫十亩,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的信念,始终以民生福祉为念。
川剧《榕荫记》深入挖掘这一历史人物题材,舞台上的李拔形象立体而丰满:在拒收贿赂场景中,面对商人送来的古玩,他先是婉拒,继而愤怒,最终将礼物掷于地上,3个层次的表演刻画了他的廉洁底线;在智断田产案时,他通过三问三答的设计,既维护了法理,又兼顾了人情;离任留靴的尾声设计,通过百姓争相保存其旧靴的细节,将政声人去后的民本思想具象化。
编剧潘乃奇说:“我们不想制造戏剧冲突,而是让故事落在日常烟火里。”这种务实作风的创作理念,使李拔的形象更具人间烟火气。他会因百姓受苦而彻夜难眠,也会因政策推行受阻而焦虑踱步,但始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为指引。
艺术呈现,彰显川剧魅力
《榕荫记》由陈智林担任艺术总监,潘乃奇、孟立敬编剧,杜林执导,刘欣负责唱腔设计与作曲,奠定了该剧的艺术水准。
剧目以川剧昆腔为主要声腔,通过春之困、夏之炙、秋之凛、冬之烈四幕结构,以富有诗意的季节更迭,映照李拔宦海沉浮中的心境变迁与为民初心。该剧追求雅致的艺术品格和清新的表现风格,着重展现川剧表演的“美”、人物个性的“真”与核心主题的“善”,将戏剧张力融入日常烟火与务实作风中,使故事呈现结构流畅、起伏恰当、有盐有味的艺术效果。
在音乐设计上,该剧以高腔为主调,融合胡琴的婉转、弹戏的激越与灯戏的诙谐,营造出“一唱三叹”的层次。在治水赈灾一场戏中,李拔的高腔独唱采用江头桂曲牌,通过帮、打、唱的配合,将激昂独唱与苍凉帮腔交织,既展现川江险峻,又暗喻为官者的担当。
程式化表演亦有突破。李拔作为官生行当的代表,其台步既保留官步的庄重,又融入褶子功的灵动。微服私访场景,通过水袖的轻抖与眼神的流转,将官员的威严与百姓的亲近完美统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变脸特技的创新运用。当李拔面对贪腐势力时,通过扯脸手法,瞬间完成从青脸到红脸的转变,配合激昂的锣鼓点,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外化为震撼的视觉冲击,彰显技为戏用的艺术原则。
“榕荫”意象,深化主题内涵
“榕荫”是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榕树以其枝繁叶茂、独木成林、荫庇一方的特性,成为李拔官德人品的隐喻。他不仅在许多地方栽种榕树,更将“榕荫十亩”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官一处,便如榕树般扎根乡土,以其勤政、仁爱、清廉的德行,广荫黎庶,惠泽地方。
剧目通过展现李拔在多地任职期间解决民生疾苦、深耕治理的政绩,如治理水患、耕种麦子、整顿吏治等,诠释了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
剧中李拔的形象,并非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困顿有坚守的人。他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恢宏之志,也有清、慎、廉的治家为官之道。这种塑造使李拔如榕树般深深扎根于泥土、默默伸展枝叶为人们送去清凉与庇护的奉献精神更可感、可学、可传承。
守正创新,探索川剧未来
《榕荫记》是川剧艺术守正创新的一个例证。它深入挖掘地方历史名人资源,依托嘉阳河川剧艺术根脉,讲好巴蜀故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清正廉洁、勤政实干等的艺术化诠释和当代化表达。
在保持川剧传统韵味的同时,该剧在剧本结构、导演手法、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探索,力求符合当代审美需求,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陈智林所言:“非遗展示的不是‘死’的东西,而是将传统留下的美好重新赋予生命力,让它们在新环境中延伸出新生命,这才是对历史、对先辈真正的尊重。”
结语:“榕荫”永驻,初心长存
当大幕落下,舞台上的榕树灯光渐次熄灭,观众心中的“榕荫”却愈发清晰。《榕荫记》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将李拔供奉于神坛,而是让他走入人间烟火;没有让历史沦为背景板,而是使其成为照见现实的镜子。
正如剧中李拔的信念:“榕荫十亩非我力,皆因民心似土深。”当艺术创作扎根于人民,当历史精神焕发出时代光彩,那株名为“为民”的榕树,必将永葆青春,荫泽千秋。《榕荫记》用川剧特有的艺术语言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官者的初心永远应该是那片为百姓遮风挡雨的榕荫。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肖仁丽,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魏书瑾,四川传媒学院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