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云鸽
9月1日,演员霍建华回应参演短剧《搏艺》引发的争议,直言“拍戏不会分长短,只看作品质量”。同日公布的暑期档电影票房成绩显示,短剧对传统影视行业的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当短剧以“高浓度叙事+电影级配置”崛起时,业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内容生产的本质规律:艺术价值的评判从来不以载体长短为标准,好故事和好演员在任何平台上都会闪光。
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元,用户规模近7亿。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媒介环境的根本性变革。短剧凭借其快节奏、强情节、高浓度的叙事特点,精准契合了当代受众的碎片化消费习惯。从文化消费社会学角度看,短剧的兴起代表了视觉文化消费的自主化进程。传统影视行业长期由专业机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更多创作者获得表达的机会,更多元的声音得以进入公共视野。
同时,传统电影市场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五一”档票房同比下滑超50%,25岁以下观众占比连续3年下降。这些数据的背后,不仅是短期市场波动,更反映了传统长视频叙事的结构性危机。高票价策略、固定场所限制与两小时时长的要求,与当代年轻人流动的生活方式日益脱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依然重要,但作为大众娱乐载体的中心地位已经动摇。
或许,在这场媒介变革中,我们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短剧与长影并非取代关系,而是差异化互补的文化生态。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到:艺术价值不在于载体本身,而在于内容的质量与深度。霍建华选择参演短剧的象征意义在于,专业表演艺术人才不再以媒介形态论高下,而是回归内容本质——角色塑造是否成功,故事讲述是否动人,情感表达是否真挚。
从文化发展史看,每次技术变革都会引发艺术形式的嬗变。电影诞生时曾被质疑不是艺术,电视剧兴起时同样遭遇精英文化的轻视。今天短剧面临的质疑,历史上都曾发生过类似情景。
叙事艺术永远追求与时代对话的能力。唐代绝句20个字可成千古绝唱,明清小说百万言亦为传世经典。形式长短从来不是判断艺术价值的标准,内在的思想深度与审美品质才是关键。技术会迭代,平台会更替,观众会代际更新,但人类对好故事的渴望永远不会改变。“霍建华们”的选择提醒我们:在关注载体长短之余,更应回归内容本质。
文化繁荣从来不是长视频与短视频的零和游戏,而是多元形态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唯一不变的标准就是质量:好故事在哪里都会闪光,好演员在任何平台都能塑造打动人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