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9月1日到9月30日,作为第二届金熊猫奖的配套活动,“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活动在省内15家影院集中展映国内外40部影视佳片,同时开展超5万场次电影公益放映,特别设置意大利电影主题单元。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针对展映影片的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王佳圆
电影《奇迹·笨小孩》的故事设定在2013年的深圳,讲述主人公景浩带妹妹到深圳,筹钱为妹妹治病的创业过程。影片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形象,他们借助深圳这座城市,合力突破人生困境,最终创造“奇迹”。
人物塑造:群像的努力显影
人生没有捷径,如果有,那它的名字就叫努力。与传统主旋律电影不同,新主流电影选材更倾向于微观视角,选取的人物也接近于观众易于接受的小人物。《奇迹·笨小孩》正是如此,将镜头对准命运坎坷的景浩:父亲失踪、母亲去世、妹妹患病。电影以小见大,关注着小人物在时代进程中的奋斗历程,从人物的背后可以看到时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作为影片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景浩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底层青年。影片开始便交代了景浩的背景,他扮演着儿子、哥哥、父亲、母亲等多重角色,正是这样才塑造了景浩永不放弃的性格。无论是经营手机维修店、做翻新机,还是最后的拆装手机零件,他都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影片借他传递出敢拼敢闯,永不放弃的精神。
与景浩并肩的,是一群被城市喧嚣淹没的底层人物,他们代表了时代中边缘人物的缩影。正是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组成了一支“奇迹小队”,在景浩的带领下,努力克服障碍,不屈服、不放弃,最终创造出奇迹。
影片通过对小人物的群像塑造,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也烘托了景浩的平民形象。通过对底层小人物的观照,用人物形象折射出社会风貌。
叙事策略:真实感奠定美学基调
叙事策略是彰显电影美学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奇迹·笨小孩》采用线性结构的叙事方法,采用两条线讲述景浩到深圳打拼,赚钱给妹妹治病和景浩带领一群普通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创业成功的故事。影片对底层人物的描绘,每一处细节都反复雕刻,以真实的生活质感和年代氛围,拉近文本与观众的距离。
在影片中,妹妹作为景浩唯一的亲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必须要在8岁前做手术,景浩开始了拼命赚钱的道路。责任感驱使他不断尝试、不断拼搏,他知道,一旦放弃,便会失去妹妹。
在景浩的创业故事线中,他了解到翻新残次品手机可以赚80万,就贷款买下这批残次品,但翻新机是违法的。这条可以救妹妹的道路被阻断了。后来,他了解到拆手机零件可以赚钱,为按时按量交货,景浩集结了一批老弱病残的伙伴,成立好景电子元件厂。
在这个过程中,景浩等人遭遇拖欠房租、货被盗、资金链断的情况。面对这些困难,景浩只能依靠蜘蛛人高空作业发放薪水。最终,景浩凭借质检完成的零件赚到了救妹妹的资金,自己也创业成功。
“奇迹小队”的所有人,凭借自己的双手成就了影片大团圆的结局。既满足观众的期待,也传递出努力就是实现奇迹的方式和价值观,启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现实生活总是不完美的,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实现目标。
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人物刻画细腻,除两条主线外,实景拍摄为剧情的推动和视听辨识的建立,奠定了影像基础,让观众了解到深圳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和城市小人物的挣扎与生存困境。
社会镜像:见微知著的时代记忆
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不仅发挥着叙事者的作用,也还发挥着文化表征功能。《奇迹·笨小孩》建构了城中村与大厦两种生存空间。
故事发生在2013年的深圳,彼时的深圳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从当初的小渔村发展到大都市,深圳这座城市创造出了无数个奇迹。景浩创业成功的故事,是当初无数打工人成功的缩影:小人物也可以凭借努力在时代的变迁中找到位置,实现自我价值。
2013年的深圳,是部分观众熟知的年代,观众能从景浩身上看到曾经打拼的日子和抓住时代机遇的真实写照。深圳这座城市承载着许多年轻人的梦想,景浩到深圳打拼,就是因为这座城市本来就是个奇迹,希望可以像深圳一样创造奇迹,救回妹妹。
不同时代的电影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一部影片或多或少都会反映时代的缩影,影片通过刻画小人物的命运与改革开放的历程,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景浩带领的老弱病残队伍,他们是千千万万创业者的缩影。景浩的小厂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一起突破艰难生活,最终创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景浩的奋斗成长史,是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共振。努力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并非只有景浩才可以创造奇迹。只要相信努力的力量,就拥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作者简介
王佳圆,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艺术学专业(戏剧与影视方向)202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