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2025年暑期档电影在沉寂中开场,在惊喜中落幕。虽然上半场几度低迷,但最终仍交出超119.66亿元的成绩单,实现对2024年的小幅超越。类型更丰富、导演更年轻、更具情绪穿透力,构成今年暑期档令人欣喜的三重亮点,也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方向。
类型爆发:一场关于多元叙事的实验
2025年的暑期档,从历史战争、现实题材,到悬疑、爱情、动画、奇幻等,类型之繁、风格之多,堪称近年来之最。
前期上映的《你行!你上!》《戏台》《长安的荔枝》3部电影,分别聚焦现实生活、戏班生态与古代仕途困境,虽为同一类型却各有调性。《长安的荔枝》通过李善德一角重启“以小人物托举大时代”的古装喜剧路线,在轻快节奏中映照仕途伦理和基层智慧,获得跨圈层好评。
历史题材方面,《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坪石先生》等构成抗战纪念影展式格局,从城市照相馆、沿海渔村到西南书院,展现中华民族多元战线下的民间记忆。其中,《南京照相馆》以其新颖角度与强烈代入感成为年度黑马,在叙述国家创伤的同时,也找到了商业性与纪念性的平衡。
动画电影成为稳定的中坚力量。《聊斋:兰若寺》以“1+5”的叙事结构重构志怪传统,探索国产动画的新可能;《罗小黑战记2》继续巩固“合家欢+打斗美学”路线,进一步扩大IP生命力;《浪浪山的小妖怪》通过现代寓言反童话方式,完成一次群像命运的诗意抵抗。这一类型的崛起,证明了中国观众对动画类型的审美期待,已远远超越“低幼”标签。
总体而言,今年暑期档真正展现出的是类型生态的宽体结构:既有传统市场逻辑下的类型聚集,也有个别影片在类型融合上的激进尝试,为中国电影市场积蓄了持续焕新的内生动力。
导演新势力:创作代际的更替与启示
2025年暑期档电影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年轻导演全面登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换血档期”。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更果敢,在主题上更锐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更懂得如何与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
申奥执导的《南京照相馆》,是暑期档中青年导演破圈的典范之作。截至目前,该片已稳居2025年暑期档票房冠军,累计票房超过30亿元,在一众商业大片与国漫强作中脱颖而出。
2023年,申奥的《孤注一掷》,凭借对跨国诈骗黑产的敏锐洞察与强烈社会现实感,斩获高票房与极大话题度。《南京照相馆》在某种意义上延续了他擅长从边缘视角切入宏大主题、用类型化笔法包装社会痛点的导演风格,以照相馆这一微观空间为锚点,以一群普通人的生死抉择为牵引,在一卷卷显影中的底片里,重建一场对记忆与尊严的守护战。
影片叙事节奏沉稳克制,摄影语言张力十足,尤其是在暗房显影与角色情绪激烈交锋的多个段落中,完成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历史、视觉表现与伦理判断的统一。
同样令人惊喜的还有《浪浪山的小妖怪》导演於水。这部看似非主流的动画电影,却正击中年轻观众的心。它拒绝热血、否定主角光环,让“冒名顶替者”完成一次失败的旅程。导演用荒诞与温情结合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洞察与理解,背后是具有文化底蕴的想象力。
代际交替本就是艺术生态自我更新的重要机制。在2025年暑期档,这一现象还呈现出导演即品牌的趋势。像申奥、於水、邵艺辉、文牧野、文晔、韩延等青年创作者,逐渐建立起观众可识别的创作气质,构成国产电影新的中坚力量。
情绪破圈:年轻观众对电影的要求
如果说类型是结构、导演是引擎,那么,推动2025暑期档真正动起来的,是影片对观众情绪价值的精准回应。尤其是Z世代观众,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好故事,而是更关注作品能否带来即时的情绪触达:或是笑点的释放,或是痛点的共鸣,或是价值观的照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消费行为正在从看剧情转向寻共鸣。
从内容形态来看,这一代观众习惯于短视频、混剪、弹幕式解读,对电影提出了“单位时间输出情绪浓度”的新要求。过去那种慢热型、隐喻型的电影,越来越难以撬动他们的情绪开关,取而代之的是爽点、哭点、燃点、破防点的集中投放。
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红,以及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现象级成功,背后都是精准捕捉了Z世代在情感上的需求。前者借“妖”形象探讨主流秩序外的抗争逻辑,后者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回应年轻人的情绪表达。
回到暑期档,这一情绪维度的满足,尤以《长安的荔枝》《浪浪山的小妖怪》《戏台》几部影片最为典型。《长安的荔枝》用一个微不足道的差事故事,讲述小人物的自我价值实现,轻喜剧的外壳下是深刻的制度型关怀与个人成就感的建构。《浪浪山的小妖怪》更是将个人奋斗的困境搬上银幕,用反英雄结构表达对自我价值的追问与坚持。
这种对观众情感需求的敏锐捕捉,反映出电影正在经历从传统故事讲述向情感表达的深层转变,逐渐演化为当代人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媒介。对年轻一代而言,只有那些能真正触动内心、引发情感共鸣的影片,才能成为他们主动选择走进电影院的核心动力。
结语:中国电影机制重构的前奏
2025年暑期档虽起伏不断,但最终仍以质量与话题实现对行业信心的提振。类型开花,为中国电影结构优化注入更多活水;导演换血,为中国电影创作带来新鲜血液;情绪共振,令电影回到与人民共呼吸的轨道上。
这一切不仅是市场的短期回温,更是中国电影自身机制重构的前奏。当年轻观众成为主场,电影创作必须从逻辑优先转向情绪优先;当多元类型成势,产业运作须从头部依赖转向生态共建。
中国电影的暑期档,不只是票房之争,更是一次关于创作、观众与时代之间的再协商。我们期待,在这条情绪与结构共振的道路上,未来的暑期档,能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多可能。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