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云鸽 吴枫
9月12日,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委会纪录片单元评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苏六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从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力、真实记录的价值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深入分享了他的观察与思考。
作为扎根四川、面向国际的重要文化奖项,金熊猫奖以鲜明的在地符号链接世界。何苏六认为,纪录片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因其“文化折扣率最低”,更容易被不同地区的观众接受。
他特别提到,四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现代风貌,正是纪录片创作的优质题材。“从熊猫到非遗,从川渝城市群到乡村振兴实践,真实记录的影像能跨越语言障碍,让全球观众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何苏六是研究纪录片三十多年的学者,他一直看重纪录片的文献价值。“能够成为文献,尤其是经典文献,是因为它记录了文明进程中真实的存在。”
他指出,纪录片不同于新闻:新闻追求第一时间传递讯息,而纪录片更重在表现“关系”——人与人、人与时代、甚至人与环境的关系。它不急于判断,而是开放文本,让观众自行解读。
本届金熊猫纪录片单元作品中,何苏六观察到,真正打动评委的仍是那些温暖、人性化的主题:战争、家庭、爱情、和平……“即使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最能打动人的,还是那些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困境。”
何苏六注意到,如今的拍摄设备早已不像过去那样笨重昂贵,手机、微单甚至航天员在太空拍摄的影像,都已成为纪录片的一部分。“技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记录者,传播变得无处不在。”
但他也强调,技术并未改变纪录片的本质。“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追求新技术,有时不用高科技,反而更贴近人性视角。”他提到近期广受关注的纪录电影《窗外有蓝星》,正是由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等亲自拍摄,在有限资源中完成真诚记录。
“内容才是根本。纪录片之所以不同于电视剧、动画,就在于它的‘真实’。这是它的生命,也是它持久动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