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优秀受邀采访现场。张斌摄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文/图
从《家里家外》到《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多部作品全球播放量超十亿,上海听花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微短剧领域势头猛劲。9月12日,第二届金熊猫奖受邀嘉宾、上海听花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制片人赵优秀接受了记者专访。作为一名频繁往来成都的影视人,他坦言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气候舒服、人文气息浓,生活节奏适宜,对创作很有启发。”
令赵优秀感到惊喜的是,融入大量川渝方言的短剧《家里家外》获得全国,甚至海外观众的喜爱。“我们提前通过字幕降低理解门槛,但最终方言成了亮点,川渝观众觉得亲切,外地观众觉得新鲜。”在他看来,这背后其实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其出品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全球播放量高达11亿,正是文化出海的成功例证。
短剧与文旅的深度结合,成为听花岛内容生产的一大亮点。赵优秀透露,在拍摄《家里家外》过程中,团队几乎跑遍成都及周边地区,如剧中出现的老电影院就是在眉山拍摄,甚至成了观众争相打卡的新地标。“未来我们继续与四川文旅合作,把更多本地风景和文化通过剧集推向全国。”
谈到创作理念,他强调团队明确拒绝“流水线化生产”,一直秉持的是一种“电影级方法论”:如用30天拍摄一部短剧,远超行业平均5-7天的周期;服装设计达三百多套,全部精心定制。“工业化不等于量产化,我们追求的是专业分工与审美细节的结合。”
面对短剧行业的商业化浪潮,赵优秀表示,商业化的前提仍是内容与质量。“不能本末倒置,牺牲用户体验。”他介绍,短剧不仅可以娱乐大众,更可成为“社交货币”。如他们一部中年情感题材的作品,意外引发年轻观众广泛讨论,剧中台词成了社交梗。
赵优秀透露,目前听花岛的新作《家里家外2》正在紧张拍摄中,计划今年秋冬上线。赵优秀表示,希望继续通过温暖扎实的故事,带给观众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