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晋朝/文 郝飞/摄影
9月13日,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巅峰对谈”环节上,当被问及如何让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电影表达的真意时,开罗国际电影节主席侯赛因·法赫米分享了他对电影本质的理解。在他看来,跨越语言与地域的“通用密码”,正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开罗国际电影节主席侯赛因·法赫米
“电影的内核是情感,而非单纯的语言符号。”法赫米开门见山提出核心观点。他认为,在电影艺术中,“语言和图像都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这种对“情感本体论”的坚守,让他坚信电影具有天然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我可以在中国看一部中国电影,不用学习语言,但能感觉到屏幕传递的喜怒哀乐。”在他看来,这些才是电影的灵魂所在。
在法赫米眼中,电影的这种“情感穿透力”,正是文明交流最生动的载体。
他以埃及电影工业的百年实践为例:“埃及电影工业始于20世纪20年代,很早就肩负起传播文化的使命。我们通过镜头将本土的文化、地点、人物情感传递给非洲邻国和中东的阿拉伯兄弟。”他进一步解释,这种传播并非依赖文字翻译,而是依托“情感的反馈”——“如果你在任何阿拉伯国家看电影,人们会自然告诉你‘这是那座有名的桥’‘这是故事发生的位置’,这些由画面传递的地点记忆与情感共鸣,正是电影跨越文化隔阂的魔力。”
从尼罗河畔到长江之畔,从阿拉伯世界到东亚大陆,法赫米用亲身感受印证着电影作为“情感媒介”的独特价值。
他强调,当不同文明背景的观众在银幕前共享同一份欢笑、同一次落泪,语言的差异早已被情感的共通性消解。“这就是电影的本质——它让人类的情感突破地域边界,成为彼此理解的通用语言。”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份对“情感内核”的坚守,或许正是电影艺术在全球化时代永葆生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