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人类也要尝试做减法,专家大咖探讨人工智能边界感

2025-09-13 17:55: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胡珍瑜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9月13日,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国内外知名导演、专家学者、文化科技界代表等,围绕“数智赋能”这一主题,在平行论坛展开探讨。

AI(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与会者热议的核心话题。在AI应用场景越来越深入影视产业链条、深入日常生活的背景下,如何为人工智能找到边界感?这一问题,引发了与会者的探讨。

AI加人类正在探索更多可能性

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天空中翱翔、中世纪的战士担当战地记者播报战争情况、人类与大猩猩互相交谈相拥……在平行论坛现场,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乔尔·海尼克,在大屏幕上分享一个接一个的短视频,这些画面近乎真实但风格奇幻的场景,显示出了AI在影像画面生成上的丰富可能性。


乔尔·海尼克。活动主办方供图

“这些都是AI创作的片段,我完全不会怀疑,AI正在探索新的可能性,最终一定能制作生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乔尔·海尼克认为,当前的AI拥有一种特殊的视觉风格,并且有着低廉的制作成本。AI工具的运用成本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降低,有可能会使得文化产品的生产门槛同步降低,让更多丰富的、由普通人制作的文化产品得以面世。

“人与AI工具对话,通过语言的描述,就可以生成图片、视频,创造一个立体可交互的空间。”腾讯开悟平台负责人刘林认为,AI与人类的加法组合,在文化场景中的应用会越来越普遍。


腾讯开悟平台负责人刘林

“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士的专业工具,绝大多数人跟世界沟通的方式就是我们的自然语言。很多人不会拍电影,也没有预算去买专业的工具。但是AI会把人们的创意、思想和灵感呈现出来。”刘林表示,一个人创作的电影、一个人成为一家电影公司,这样的案例在未来随着AI的进步会更加普遍。

在减法中寻找AI应用的边界感

“未来五年,畅想AI的发展,各位嘉宾眼中的AI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当主持人、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马思伟抛出这个话题,执导科幻电视剧《三体》的导演杨磊,首先用“减法”来回应。

“我想用我制作《三体》电视剧时候的一段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杨磊回忆,当制作“宇宙闪烁”这一关键剧情画面时,软件中的特效堆积了三四百个轨道,让他不堪重负。“最后我试试一点点减下去,发现简单极致的表达,才更符合原本的思路和想法。”

杨磊进一步认为,AI应用需要保有边界感。“AI很高效,可以生成千军万马。但留白的地方,也是一种想象力可以发挥的空间。少用一点AI,尝试用减法,回到思想表达的本质,可能更接近我们想要的效果。”杨磊建议,AI的应用需要使用者保持理智。“不是说我们一不使用AI就是落伍了,而是说想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东西。”

著名电影场景设计师马可·登蒂奇也在发言中谈到,人对AI工具的控制在未来至关重要。“一个工具帮助人创作的时候,我是欢迎的;但是取代人类创作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它进行控制。”


电影场景设计师马可·登蒂奇。活动主办方供图

马可·登蒂奇认为,AI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可以成为创作者,可以扮演演员,还可以生成场景,但最后生成的结果需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这个选择的主动权要掌握在艺术家手中,我们一定要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决定。”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