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解码文明:中外影人共话国际视野中如何传扬文明故事

2025-09-13 20:23:2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胡珍瑜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摄影 韦维

当法国导演的镜头捕捉起三星堆的青铜器,当长江的故事被日本导演用镜头娓娓道来,文明互鉴正在光影艺术中悄然发生。

9月13日,在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上,来自考古学界、影视制作、国际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光影解码——文化传承的全球视野与本土表达”主题,就文化传承的创新与坚守、短视频时代的深度价值等议题展开思想交锋。


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

技术赋能与人文传承:哪个是光影解码的核心?

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主持。开场阐述论坛主旨时,他开宗明义:“文明交流互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上下两个半场,专家学者们均围绕技术手段与人文传承在文明传播中的权重展开了深入探讨。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以三星堆为例,强调技术是还原文明真相的骨架。他介绍了三星堆方舱采用24小时不间断记录技术的创新实践:“从掀开第一层泥土到提取最后一件文物,全程均被完整记录。”这种全程影像记录不仅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光影艺术创作开辟了丰富素材来源。

而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他认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独有魅力。“若要拍摄情节性强的作品,直接选择剧情片即可。纪录片无可替代的魅力唯有真实。”竹内亮分享了追求真实的独特方法:通过导演出镜展现拍摄过程的真实性,即便会暴露“幕后操作”。这种真实主义与技术完美主义形成了鲜明对照。


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

艾美奖获奖导演迪米特里·德维亚特金从另一维度补充道:影视作品需呈现对立与冲突,“既要展现阴暗面,也要呈现光明面”。这种强调真实性而非完美性的观点,与技术追求的全记录构成了微妙差异。


艾美奖获奖导演迪米特里·德维亚特金

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纪录片的价值何在?

纪录片制作人李东珅(《河西走廊》《中国》导演)从创作维度提出专业见解。他强调纪录片的第一逻辑是观点:“若无观点支撑,纪录片便沦为简单的影像记录。”而在他看来,学术根基则是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石。李东珅认为,纪录片的破题需要大量跨学科的前人学术积淀,这是真实性的根本保障。

导演兼制片人董浩珉则提出深刻洞见:在传播体系中,导演仅是其中一环。他从整体运营视角解读创作:“导演的职责是完成作品,其艺术水准自认不俗;但运营层面更需考量传播效果与商业化成果。”这种分歧折射出创作与传播间的永恒张力——学术严谨性确保内容深度,传播效能则决定受众触达范围。

法国制片人尼古拉·德尚分享了国际合拍经验:他仅用十分钟便说服法国导演解读三星堆青铜器与黄金面具,因这些神秘元素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此类跨文化传播典范,为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平衡提供了新视角。

全球视野与本土表达:如何讲述好文明故事?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既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又能让内容被全球观众接受,成为论坛热议的焦点。

霍巍教授将三星堆价值定位为三个维度:古蜀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光影解码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地域特色,又要寻找人类文明的共同语言。”

中央新影集团总经理仇东方作了题为《“两极镜头”下的同一种关怀》的演讲,介绍了通过“两极镜头”应用,在大与小、国与家、事与人的影像表达上进行的尝试,实现了从宏大陈述到个体见证的国际叙事表达。


中央新影集团总经理仇东方

华特迪士尼(中国)有限公司国家地理品牌内容总监王雁分享了品牌在中国本土化传播的经验。国家地理在中国的内容开发既保持全球视野,又注重本土表达,通过《星空瞰华夏》《极致中国》等作品,实现国际传播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


华特迪士尼(中国)有限公司国家地理品牌内容总监王雁

尼古拉·德尚分享了他的经验:“我们跟法国人合作、跟英国人、中国人合作,大家一起努力创造一种共同的叙事、共同的故事。所以我们面向的受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观众或者是法国的观众。”

“文明对话的力量——当对话多了,冲突就少了;交流多了,误解就少了。”在不少座谈嘉宾看来,光影艺术正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重要纽带,让古老文明在当代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