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摄影 韦维
9月13日,2025年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应邀出席“光影解码——文化传承的全球视野与本土表达”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并分享他在多年创作中的观察与思考。
竹内亮以《再会长江》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实现文明对话与文化共鸣。竹内亮坦言,此次参与纪录片评选虽未获奖,但更珍视的是创作过程中的真实表达。“我十年前拍摄长江时,一句中文都不会,只能简单问候。那时对中国的理解远远不够,作品也不够深入。”十年后,他已能熟练使用中文,并在南京长期生活,对长江文化有了更深厚的认知。正是这种“从outsider到insider”的身份转变,推动他重返长江,完成《再会长江》的拍摄。
令他欣慰的是,该片不仅在中国引起广泛共鸣,也在日本斩获文艺片票房榜首。“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部讲述中国长江的纪录片能在海外受欢迎?我认为答案只有一个:真实。”他强调,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其最大魅力正在于真实的力量,“如果我们只想讲一个情节精彩的故事,大可以去拍电影。但纪录片打动人的,是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
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竹内亮逐渐形成了“自我暴露式”的拍摄风格——主动将导演、摄影师乃至幕后工作过程纳入镜头。“纪录片拍摄难免存在引导和操作,如果把这一切都展现给观众,反而是一种更彻底的真诚。”在他看来,国际传播并不需要刻意迎合,“真实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 如今,竹内亮仍然坚持“用真实叩问真实”的创作理念。目前,他正在制作一部关于二战日本遗孤的纪录片,继续以客观、平实的视角记录历史与现实。“跨文化创作没有捷径,只有不断走近、深入理解,才能真正实现文明的对话。”
在竹内亮看来,每一次镜头的对接,每一次真诚的记录,都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搭桥铺路。“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的画面,而是真实的对话。唯有真实,能够让我们真正看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