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除了展览还能干嘛?看全球博物馆如何“玩转”教育

2025-09-17 17:09: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张斌

博物馆教育,连接历史与未来、文化与大众的重要纽带。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入的今天,博物馆可以为公众提供怎样的教育机会?又如何通过技术赋能,重塑博物馆教育?

9月17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传承· 创新·融合:全球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包括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在内的海内外博物馆从业者汇聚一堂,针对博物馆教育展开头脑风暴。

与会嘉宾认为,让文化得以传承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驱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探索以全球视野构建博物馆跨国界合作、用数字技术打造博物馆沉浸式学习场域、从单纯传授知识到激发公众创造潜力等多种方式。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发表主旨演讲

“在全球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既有知识的一般性传授,而是更注重将博物馆学习者的创造力激活。”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表示,博物馆如今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在从补位到主角的身份转变中,“围绕展览展览提炼主题、对藏品资源中文化创意元素进行挖掘、对学校文化创意课程进行嵌入等多种方式,就可以让博物馆以更开放、多元和可及的方式,催化更多创意灵感,为博物馆文化传承使命的实现探索更多可能。”而在此过程中,注意价值培育和引领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都应该是当下博物馆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传承· 创新·融合:全球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现场

一场全球博物馆的“教育竞赛”,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展开。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以本馆数字化运用的探索为例,展示传统博物馆从“文物展示容器”向“沉浸式学习场域”的场变。“以前大家进博物馆无非就是看文物、听讲解,这是一种文化的单向输出。现来看来,探索即学习,体验即成长。所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革新了文物展示方式,VR虚拟沉浸展示空间通过虚拟重建文物场景让观众‘亲历’历史,AI导览与推荐系统还可以基于观众的年龄、兴趣标签推送定制化讲解内容,实现博物馆教育的个性化。”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伊丽莎白·凯伦·埃德尔

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尤其是为儿童提供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重视。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伊丽莎白·凯伦·埃德尔介绍,美国有超过35000座博物馆,“它们在教育实践中已越来越注重与当地社区合作、培养全球素养,并开展跨境合作。”据介绍,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便与中国秦始皇陵博物院展开过长达数十年的教育合作,并开放数字资源、搭建在线学习环境,为全球观众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窗口。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部主任海蒂·霍尔德分享博物馆教育案例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部主任海蒂·霍尔德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81街区案例,分享如何面向儿童打造一个跨学科、多感官的即时探索与游戏空间。“这里提供有趣的数字与实体体验,鼓励孩子们动手创造、探索发现、批判性思考,学会欣赏不同事物的价值。同时,博物馆还强调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融合,让不同学科的人才参与到项目中,以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


大英博物馆国际巡展合作主管阿曼达

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在坚持以展览实现教育使命之余,同样开始探索用数字工具、沉浸式技术和新媒体,为全球观众参观时增加互动性与体验感。博物馆国际巡展合作主管阿曼达表示:“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变革,博物馆的教育完全可以培养观众的全球公民意识、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


复旦大学教授周婧景

博物馆是一座大学校。但当博物馆被赋予了重要的教育职责,但依然面临在馆内未受到足够重视、分工不合理、专业化不精进等诸多困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周婧景曾专门针对国内博物馆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发现目前“教育”在多数博物馆并未被放在首位重视,“未来,博物馆需要借助考核和激励,赋予博物馆教育内生力量,并通过分众教育以及教育研究等方式,破解博物馆教育同质化难题,探寻博物馆教育专业化的更多出路。”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分享博物馆教育的探索

在博物馆教育方面,四川博物院早在10多年前就进行了探索。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介绍,从10年前创新推出博物馆教育研究所,到今年开办川博学苑,从馆校合作到开发研学旅行和文化行程,四川博物院将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让公众在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中获得滋养。

主办方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