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为笺,写就一方文化长卷——从何民《张大千:平生梦结青城宅》谈地域写作|西岭雪·品读

2025-09-17 18:56:3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文佳君

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何民的传记文学《张大千:平生梦结青城宅》 , 聚焦张大千1938年到1949年在青城山的生活与艺术创作,展现青城岁月对其艺术生涯的影响,兼具文史价值与可读性。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一点儿不假。我生在四川,长在四川,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感情,那真是深到骨子里去了。读了《张大千:平生梦结青城宅》,就像和一位老友围坐在一起,听他慢慢摆青城山的龙门阵,越听越有味儿,越琢磨越觉得这地域写作的门道深着呢。


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家人从乡下去都江堰城区耍。那儿的清风,带着水汽的清凉;那儿的暖阳,照在身上暖烘烘的;还有那悠悠的江水,一直流向远方,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那时我就在想,这地方这么有灵气,肯定能孕育出不一样的文化。

后来才知道,何民的父亲何正泰先生,就像个勤劳的拾贝人,把都江堰的文化宝贝一颗一颗捡起来,编成了都江堰市第一部乡土教材——《天府明珠:都江堰》。这教材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都江堰的山水、历史和人文凑在一起,深情地给世人“告白”。对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来说,它是了解青城山、都江堰的“法宝”;对外地来的朋友,它就是打开都江堰文化大门的“钥匙”。

何民沿着父亲的脚步,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深耕。《张大千:平生梦结青城宅》把青城山当成一个大舞台,讲述张大千和青城山那段解不开的缘分。张大千每天和山水作伴,灵感就像泉水一样往外冒,一幅幅让人惊叹的画作就这么诞生了。何民用细腻的笔触,把青城山的美、张大千的才情,写得明明白白。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张大千的艺术人生所感动,更深刻地感受到青城山地域文化的深厚。

说起地域文化,那可真是写作的富矿。我们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神秘得很,那里的人质朴又善良,充满别样的风情;老舍写北京,四合院、胡同里,满纸老北京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儿。何民笔下的青城山、都江堰也是这样,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都像是活的历史书,记载着过去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都江堰、青城山的文化元素,都成了何民写作的素材,作品就像有生命一样活了起来。

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很多地域文化就像老照片一样慢慢褪色,都快被人忘了。这时候,地域写作就承担起了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的重任。何氏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就是最好的证明。何正泰先生用乡土教材形式记录文化,就像给文化拍了一张照片,让它不会轻易消失;何民用文学作品讲述故事,就像给文化拍了一部电影,让它更生动、鲜活。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知道了都江堰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这些曾经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文化,有了文字的载体,就能长久地保存下去,不会失传。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故乡的山水、街巷、亲人,就像一根根线,牵着我们的心。地域写作就把这根线变得更结实,让我们和故乡的联系更紧密。读本书时,那些熟悉的场景、亲切的方言,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城山、都江堰地域文化的宝藏大门。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更珍惜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让我对家乡充满归属感和自豪感。而且,地域写作还能让不同地方的人,有机会了解彼此的文化,就像搭了一座桥,让文化交流、融合。

合上书,我的心还留在青城山的山水和故事里。地域写作就像一个神奇的画家,用青山作墨、地域为笺,画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文学画卷。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故事和文化,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等待着作家们去发现、去书写。

(《张大千:平生梦结青城宅》,何民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年8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