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在虚拟场景里“修复”唐代壁画、通过XR技术“走进”宇宙星空、用AI解读抗战时期的报纸…… 数智化正让博物馆教育告别“隔着玻璃看展品”的传统模式,变得可感、可玩、可探索。
9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年会暨“传承·创新·融合:全球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上百名来自海内外的博物馆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馆校合作、数字技术应用、沉浸式体验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其中,“技术与创新——博物馆教育的数智赋能”专题成为与会者聚焦的热点。
论坛现场。张斌 摄
技术破界:打破时空限制,重构教育场景
传统博物馆教育常受限于物理空间与固定展期,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彻底打破这一壁垒,让博物馆教育实现“随时随地可参与”。
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副部长李渊渊分享的“行走的天文馆”项目,便是技术破界的典型案例。该项目集成XR、AIGC和空间计算技术,将天文馆近400个展项、100多件藏品转化为可流动的数字资产,针对6㎡微型空间、影音剧场、300㎡以上文旅综合体等不同场景,提供“站姿全景漫游”“虚拟VR电影”“行走的元宇宙”等差异化体验。截至目前,项目已覆盖超13万人次。
青少年学生驻足在“大地脊梁”沙盘前,通过MAPPING投影了解秦岭的地质演化过程。秦岭博物馆提供
亮相不久的秦岭博物馆的实践同样亮眼。该馆馆长雷新锋介绍,秦岭博物馆打造的“大地脊梁”展项,通过多媒体动态影像与立体沙盘结合,直观呈现秦岭地质演变过程;在秦岭古道、武关历史场景再现中,视频投影与三维动画还原古人生活与商贸往来,让观众“穿越”回历史现场。“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3D全景漫游功能,让全球观众都能‘云游’秦岭。”
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唐墓壁画这一珍贵文物转化为沉浸式教育资源。该馆构建“文物资源转化——虚拟场景建构教育价值传递”三位一体模式,复原唐代墓室、壁画修复室等三维场景,学习者可化身为唐代画师体验壁画绘制,或作为现代文物修复师参与修复实践。相关虚拟仿真课程已举办线下活动20多场,服务400多人次,让沉睡的文物“活”了起来。
模式革新:聚焦个性化需求,从单向输出到互动共生
数智化不仅改变了博物馆教育的呈现形式,更推动教育模式从“讲解员输出、观众被动接收”的单向灌输,转向“主动探索、互动共生”的新方式。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刘榴提出,在数智赋能博物馆建设的新背景下,博物馆教育需实现“四个转向”:教育内容从知识传递延伸至心理疗愈,教育方式从单向灌输革新为互动共生,教育流程从标准化设计转型为个性化适配,效果评估从缺失状态发展为“质性+量化”综合体系。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狱中联欢会”展项。馆方供图
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程师王家立介绍,该馆的“狱中联欢会”展项,利用声光电,结合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渣滓洞关押志士的斗争精神;“狱中制红旗”展项通过通电玻璃技术,在影像播放后呈现“狱中制红旗”雕像与红岩博物馆获赠具有特殊意义的天安门广场国旗,将历史与现实联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博物馆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并非单一机构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社群等多方协同。上海科技馆助理研究员朱雯文介绍,上海科技馆在“十四五”期间构建数字资源平台,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出科学艺术疗愈展览,服务多元群体。“这种跨领域合作模式,既降低了技术研发成本,又拓宽了教育服务边界。”
在数智化浪潮下,专家们一致认为技术为手段、文化内涵为核心。四川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钟玲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在数字赋能背景下,博物馆教育作为全球性话题,需要全球从业者持续创新。结合川博教育实践,她介绍,“下一步,川博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