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镜中天地 文明相照|天府周末·封面

2025-09-18 19:13:0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陈凯歌 向宇 摄

□陈凯歌 (电影导演、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影视艺术既是客观世界的载体,也是人类情感的湖海江河。我们通过镜头观察世界,也被世界通过镜头观照。这种双向互视的过程,就是文明的对话。作为从业四十余年的电影人,我深切体会到,一切的文艺创作,都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展开的。

向内观,在传统根脉中,照见精神的源头。

我这一代的电影人与传统有一种既亲密又疏离的复杂关系。成长于一个疾呼“告别过去”的年代,当我们转身回望,却发现那片仍然遥遥在望的土地才正是我们精神世界最深的根脉所在。

我成长于一个电影世家,父亲和那一代电影工作者所拍摄的影片是我最初的精神滋养。我在拍摄第一部电影《黄土地》时,把摄影机放在那片沉默土地上,想透过镜头去探寻: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孕育了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样的歌谣让他们在贫瘠中依然抱有生的希望?而《霸王别姬》则借京剧表现了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冲撞。近年来有些好作品,如《长安三万里》,用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表达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借助中国传统神话角色,讲述了一个对抗命运、自我认同的现代故事,都打动了无数观众。

真正的创作,从来都是由内而外的。艺术须向下扎根吸取营养,才能向上生长。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原乡与文化底气。它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江河。“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唐气魄,“采菊东篱下”的魏晋风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宋人雅韵……这些精神气质沉淀为我们独特的审美基因与智慧结晶,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向外看,以影像为桥梁,开启文明的对话。

现代文明始于对话。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开放的胸怀和对话的勇气,真正的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迫切。我拍摄的电影《妖猫传》就是一次创作上的深刻体验,我们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的艺术家,从演员、音乐家到顶尖的视觉团队,共同来描摹瑰丽的盛唐梦境。这种合作早已超越技术层面的“合拍”,它是在寻找文化上的共鸣,创作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文明互鉴。

金熊猫奖像一座桥梁,让世界各地的影像故事在这里相遇,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看见相似、也看见差异、更看见融汇连接。《乔乔的异想世界》以孩童的纯真视角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共鸣;《大熊猫 小奇迹》则温暖展现了跨越国界的生命奇迹与情感连接。当我们打破认知壁垒,通过镜头走进另一种文化、体验另一种生活、理解另一种价值观时,我们才真正让文明的活水开始流动,让世界在更深远处彼此相连,成为一个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向前走,在技术革新中,探索未来的影像。

传承是根基,交流是视野,而创新,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唯一路径。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数字特效、虚拟制片、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影视艺术的制作方式。

然而,技术只是工具,人文才是灵魂。当技术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时,我们必须警惕:技术那过于耀眼的光芒,是否会遮蔽故事本身的光辉?我始终认为,技术应是思想的羽翼,而非创作的枷锁。AI可以修复历史影像,辅助生成瑰丽场景,但它无法替代导演的判断、编剧的匠心与演员发自灵魂深处的表演。技术没有温度,而好的电影永远是温暖的,因为它关乎人性。在这个图像信息爆炸的时代,影视创作更应当回归本心:关注人的命运,探索生命的意义,追问存在的价值。真正的创新不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是思考如何运用新工具,去讲述古老而永恒的人类故事,这或许才是技术赋予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想象力的挑战。

镜中天地,文明相照。时代赋予影视的使命,早已超越娱乐与叙事,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文化力量。它深植于人类文明的古老土地,也辉映着世界文化的灿烂星空,而技术正以创新之力不断推动着影像表达的新生,赋予其跨越时空的可能。传承、互鉴、创新,三者互为动力,彼此激荡,构建起文化演进的循环。让我们在对话中抵达理解,在互鉴中携手进步,以影像之镜,照见人类共同的未来——那正是我们命运与共、美美与共的明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