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摄影 向宇
9月18日,2025银河科幻大会开幕前夕,中国科幻领军人物、著名作家刘慈欣来到成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在分享对中国科幻现状与未来的思考时直言:“想回到20世纪科幻黄金时代,目前环境不太具备。”但同时,他看到了中国科幻在世界衰落趋势下仍保持上升态势的光明前景。
刘慈欣接受采访
科幻黄金时代能否重现?
聊起科幻黄金时代,刘慈欣的回答很实在:“作为写科幻的(作家),我们当然希望科幻出现一个黄金时代,但从整体来说,科幻文学已经走过了上百年历史,现在我们的环境已经不同于科幻文学诞生时的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幻文学和其他叙事文学一样,也是处于一种不断衰落的状态,这也是整个历史趋势决定的。”
但他话锋一转,点出中国科幻的特殊性:“具体到中国来说,我们的科幻文学目前还是处于一个相对于世界其他部分来说,不断上升的阶段。”他坦言,想回到20世纪30—60年代的黄金时代很难:“当时的科学技术刚显示出巨大的改变生活的力量,也展示出诱人的未来,还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但现在科技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失去了神奇感。这种神奇感其实是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它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至于当下该怎么发展,他建议多借力现代媒体:“在发展科幻出版、文学创作的同时,应该努力发展现代媒体之下的科幻,比如说电影、电视、网络等,这可能是更适合表现科幻题材的现代方式。”
中国式科幻有何不同?
“中国式科幻”是近年的热词,刘慈欣却觉得无法简单定义:“中国科幻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风格多样的文学领域,它并不是铁板一块,几乎每一个作家的风格都完全不同,他们之间差别很大,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中国科幻有什么特点。”
他更看重科幻的世界性:“中国科幻和世界其他部分的科幻,包括美国、欧洲等,他们的共同之处远大于不同之处,更为显著表现出来的是共同之处,而不是差异,因为科幻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
但有一点很明显,刘慈欣说:“中国的科幻相当一部分作品可能对未来充满希望,是一种描写光明的、很有亮色的乐观主义精神;而现在世界科幻描写的未来都有一种危机感,把现实的问题投射到未来,有很暗淡、黑暗的感觉。”
科幻追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了?
现在激光武器、智能作战平台都成了现实,有人调侃“科幻片变古装片”,刘慈欣承认这是难题:“现在科幻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科技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来到我们身边,同时就让以前很神奇的科技变得有些平淡无奇了。”
他说科幻界也在想办法:“比如把现代的文学创作的表现方式、技巧引入到科幻小说中,让表现方式更多元化;或者用科幻小说的角度关注现实、批判现实。”但效果有限:“这些方式都没有对科幻小说起到太大的作用,也没有能够挽回它不断衰落的趋势,我自己也真的不太清楚怎么应对这种挑战。”
不过,他也有期待:“随着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文化、新的表现方式来反映我们这种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但从科幻小说本身来说,我认为它也正在完成它的一个历史使命。”
聊到写《流浪地球》《三体》时的超前感,刘慈欣坦言现在很难:“像那种超前的东西,现在再去创作、再去产生这样的创意,越来越困难了。因为现在网络高度发达,任何新的思想、新的想法,很快就会在网上传播,被大家所知道。作为科幻小说,要再有让人震撼的创意,无论对我还是对其他作者来说,都比较困难。”
没有银河奖就没有现在的刘慈欣?
今年是银河奖40周年,作为从银河奖走出来的作家,刘慈欣满是感慨:“我最初的创作就是从银河奖开始的,就是向《科幻世界》投稿开始的。最初发表的短篇小说都是在《科幻世界》上刊登,而且当时连续获得几届银河奖,对我的创作有巨大的鼓励作用。”刘慈欣甚至认为:“可以说,如果没有银河奖,没有《科幻世界》,我的创作可能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在他眼里,银河奖就是中国科幻的“成长记录”:“银河奖的这40年,其实是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轨迹的完美表现。特别是在早期,中国的科幻文学相当一部分都在《科幻世界》银河奖这里,它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作家。”
对于即将召开的银河科幻大会,他也充满期待:“我期待这次科幻大会上能够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获奖,也能够有更多的读者、科幻迷参与,有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