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上世纪80年代,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500前年红山文化晚期的泥塑女性头像,其栩栩如生的造型一举轰动全国。这尊泥塑,就是著名的“红山女神”,被考古学家们誉为“中华民族共祖”。该遗址,也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实证。那么,在女神庙、祭坛、丰富的玉器等出土文物之外,苍茫北域的红山文化,近年来还有哪些精彩发现?丰富的考古遗存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远古密码,见证过怎样的文明曙光?
9月23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与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系列讲座走进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以“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为主题,向大众介绍“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深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
红山文化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其社会复杂化进程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线索。而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则旨在通过多学科合作与考古发掘、区域系统调查等工作,揭示红山社会社会演进动态过程。
在介绍项目概况时,贾笑冰首先勾勒出红山文化独特的时空范围:北起西拉木伦河,南至海河,东部接近辽河,西部抵达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广袤且有边界的地域,为红山文化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不同地理区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特色,这正是红山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的魅力所在。”贾笑冰说。
在上述研究项目中,7支调查队伍分赴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每一次踏查都藏着“意外之喜”,拼接出红山文化的鲜活图景。
在河北张家口宣化区,在50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发现了200余座积石冢。这种红山文化特有的墓葬形式在张家口地区集中出现,贾笑冰推测,“或许暗示红山文化末期的仪式中心已经转移至此。”
而在承德地区的调查同样收获颇丰,在围场、丰宁等县的重点河流流域,考古工作者新发现15处红山文化遗址。最令人惊喜的是一块陶罐残片:拼合后可见一圈圈螺旋纹,线条灵动,酷似如今孩童笔下的太阳图案。“这或许是先民太阳崇拜的象征。”
系统性发掘环节,更多文明的细节浮出水面:马鞍桥山遗址虽规模不大,却有一处独立的祭祀空间,说明先民已将祭祀与日常生活区分开,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信仰表达;郑家沟积石冢178座祭祀坑内留存的烧灰与碳粒,暗示这里曾举行过隆重的祭祀仪式,而遗址出土玉器中,淡蓝色的天河石占比极高,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器物……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河北平泉东山头遗址的墓葬里还发现了带有台阶式墓道的“豪华墓葬”。墓中出土的斜口筒形器和玉镯,不仅工艺精湛,更具有明确的社会等级象征意义。此外,胡头沟遗址也出土了同类玉器,与后世《周礼》记载的等级制度惊人相似。这一发现证明,红山社会可能已经形成了广大区域内统一的礼制规范。
“红山人开创的‘敬天、礼地、法祖’祭祀礼仪体系,实际上为后来中国礼制文明奠定了基础。”贾笑冰总结道,这些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