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考古,不再是大型工程开工时才赶赴现场的’救火队’,而是可提前介入、科学规划的‘智慧参谋’。”9月24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城乡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会上,一则这样的发言激起不少与会者的共鸣。
全国各地城乡建设热火朝天,基建考古已成为各市级考古机构的重要任务。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全国已审批城乡基建考古项目约6500项。
当一座座现代都市向上生长,如何让城乡发展有根有脉、让历史文脉在建设中生生不息?当天,来自成都、北京、南京、广州等城市考古联盟单位的负责人围绕上述议题,分享了各地的创新方案。从“被动跟进”转向“主动引领”,深度“嵌入”城乡规划的深层肌理,成为与会者谈论最多的一个议题。
作为东道主,成都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探索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修订《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考古前置、土地先考古后出让”原则,并将文物保护纳入区县考核体系。同时,创新推出文物考古容积率奖励政策,对保留的文保单位和重大考古发现豁免容积率计算,使蔡桥遗址、明蜀王陵等遗产得到有效守护,该模式入选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优秀案例。
会上,多地还亮出特色解法——
广州市构建“地下文物埋藏概率分区”体系,将区域划分为高、中、低概率区,实施差异化考古管理,低概率区实行“一次调查、多次复用”,大幅优化审批流程,为华南沿海城市考古提供新思路;北京依托“考古前置”机制,在大兴机场、冬奥会等重大项目中推进大片区考古,探索出高效协同的工作路径;在沈阳地铁六号线建设中,通过考古建议成功避让“盛京福胜门”遗址,实现了重大民生工程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西安市构建“文物考古一张图”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实现文物预警,在未央区、高新区推行大片区考古,仅半年就完成千亩土地勘探,保障了重点项目及时落地。
全国城乡建设中的文物“发掘”成果丰硕,有目共睹。如何让这些瑰宝真正融入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城市考古联盟单位持续探索:在成都,邛窑、宝墩遗址双双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东华门遗址跃升为备受欢迎的市民文化休闲新地标;在郑州,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在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迅速转型为“考古体验课堂”,实现考古现场常态化开放,成为公众感知历史、触摸文明的重要窗口。
考古工作当好城乡建设智慧参谋还需要智力支撑。南京市设立专家工作室推动“柔性引智”,通过“项目额度制”实现人力资源灵活调配,有效缓解事多人少矛盾;济南则率先在山东省推出考古领军人才评选,强化科研队伍建设。
着力破解相关难题,国家文物局考古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国家文物局还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支持市级考古所能力建设,推动考古工作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