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文/图
9月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数字艺术与美术馆发展新趋势”专业沙龙在京举办。该活动由北京画院承办,汇聚了中外美术馆馆长、学者与艺术家。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等展开对谈,共探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机构的融合路径,同期举办“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2025年学术年会。
活动现场
2021年11月,成都市美术馆新馆正式开馆,作为已接触600多万观众的年轻美术馆代表,肖飞舸在对谈中结合馆方实践,详细阐述了数字技术在美术馆链接公众过程中的四大作用,成为现场关注焦点之一。
肖飞舸提到,数字艺术首先能为观众带来全新视觉体验。她以苏州美术馆“小宇宙”纯新媒体艺术展览为例,指出该展览初期因展厅2000—3000平方米仅陈列十几件作品,曾遭“空”“看不懂”的质疑,但随着展期推进,观众口碑逐渐转变,尤其年轻观众感叹“原来艺术可以这样”,印证了数字技术对观众审美体验与视觉经验的拓展作用。
在她看来,美术馆也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地。以成都市美术馆即将举办的成都双年展为例,展会上既有清华大学教授带来的、运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技术制作的直径几十米金属钢丝球装置——该技术暂难在建筑领域应用,却能以艺术品形式让公众感知前沿科技;也有纳米级雕刻作品,在一根头发丝上雕出约100个太阳神鸟,同样未在生产生活中落地,却能通过艺术展览让观众感受科技力量。
数字技术还打破了文化资源触达的限制。肖飞舸回忆,馆方曾举办营造学社在四川的相关展览,将3000多张此前未系统公开、因脆弱难以展出的老照片,通过高清数字化技术呈现;对于受文保限制无法现场观赏的四川明代精美壁画,她提到团队也借助高清扫描、数字技术制作的“艺术书”及视频投影,让枯燥文献以富视觉张力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此外,数字技术能让观众体验更深度、更广泛。肖飞舸表示,馆方举办齐白石相关展览时,引入互动数据应用,观众现场作画后可将作品投至屏幕,与齐白石作品比对交互,既提升兴趣,也加深对艺术文化的理解;数字技术也突破了物理空间局限,让无法到馆的观众通过远程、网络平台了解展览、参与活动,进一步扩大美术馆的公共服务范围。
本次沙龙期间,北京画院美术馆“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与“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特展,也成为中外嘉宾交流的文化现场,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魅力。沙龙不仅为数字艺术与美术馆发展提供了国际对话平台,也为传统艺术机构借助技术创新开辟新路径提供了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