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揭秘:如何靠一粒米养活三星堆的青铜奇迹

2025-09-27 18:07: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杜馥利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摄影 吴聃

你知道吗?三星堆那些神秘的青铜大面具、通天青铜神树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场关于如何种大米的“农业革命”。

9月27日,在德阳举办的2025三星堆考古论坛上,来自业内的考古专家,通过分析数千年前的泥土和碳化米粒,揭开了这个秘密:古蜀先民种稻的技术,从“靠天吃饭”的旱地模式,升级为了“精耕细作”的湿地水田。正是这场革命,才为辉煌的三星堆文明打下了坚实的粮仓基础。

科学家们如何知道几千年前的人怎么种地?他们靠的是高科技“法宝”,比如植硅体分析。

来自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员马永超介绍,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植物留下的“微化石指纹”。水稻叶片在生长时会形成一种叫“稻扇型”的植硅体,它的边缘像鱼鳞一样。研究发现,三星堆时期的稻子,其“鱼鳞纹”数量超过9个的稻扇型植硅体比例(54.4%)远高于更早的宝墩文化时期(约30%)。“这就像找到了关键证据,”他解释,“鱼鳞纹越多,说明水稻生长时‘喝’的水越充足。这说明到了三星堆时期,稻田的水环境大大改善,从‘旱地’变成了‘湿地’。”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在距今4500到3600年前左右的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的稻作更像是种小米。古人可能借鉴了来自北方、擅长种植粟和黍(小米和黄米)的人群的经验,在旱地上种稻。这种模式简单,但产量有限。

转变的关键发生在距今约3600年前后。考古学家在宝墩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类似水坝的水利设施遗迹。这表明,古蜀先民学会了驯服水患,甚至主动引水灌溉。这项“黑科技”是农业升级的基石。

当稻子从旱地移居到可控水的湿地后,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稻米的颗粒变大了,从平均约4.0毫米增长到4.7至5.0毫米,产量也随之大增。这意味着一块地能养活更多人口。“充足的粮食,是支撑庞大社会组织的根本。多余的口粮可以养活不直接从事农业的工匠、祭司和贵族,让他们专心去铸造恢弘的青铜器、组织大型祭祀活动。可以说,没有稻田里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可能就没有三星堆那些惊世骇俗的青铜文明奇观。”

当然,这个故事还有未解之谜。从宝墩的“旱作”到三星堆的“湿地水田”,中间具体是怎么过渡的?考古学家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探索范围,用更多科技手段,完整地讲述“一粒米滋养三星堆”的传奇故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