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摄影 吴聃
9月27日下午,2025三星堆论坛分论坛“全球对话:文明互鉴与国际合作”在德阳举行。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跨文化传播路径,以“技术交流”“艺术共情”为核心,重构全球文明史叙事体系。
“全球对话”分论坛现场
美国宝尔博物馆副馆长焦天龙注意到,三星堆文化的兴起与演变与中国古代的青铜化进程息息相关。三星堆青铜器大多出土于祭祀坑,是当时三星堆社会统治阶层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所使用的礼器。“三星堆工匠并未一味追求青铜铸造的细部精工,而是将创造力集中体现在器型与体量之上。因此,成都平原的青铜化进程在东亚青铜时代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同样将目光投向三星堆青铜器,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进一步聚焦于“面具”。他表示,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与面具,极大改变了学界对面具文化的认识;此后,成都金沙遗址,以及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河南、北京等地也有不少面具出土,多来自墓葬遗迹。
稻畑耕一郎。
稻畑耕一郎认为,主持祭祀之人戴上面具,方能转化为神,并在仪式中承担其神圣角色,三星堆的面具亦属于此类。他说,面具文化从古到今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在文化人类学、比较文明史、民俗学、戏剧学与艺术学等领域均为重要研究主题,其在中国的研究也有必要进一步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对话”分论坛吸引了不少希腊和秘鲁专家学者分享观点。两位希腊学者聚焦于具体的出土器物,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开分析,从中提取支撑文化阐释的关键信息;三位秘鲁学者则从不同视角介绍了印加文明,并就跨文明比较及其阐释、传播等话题展开探讨。
埃娜·伊芙琳·阿拉贡·拉米雷斯的发言,聚焦于“秘鲁与中国——具有显著相似性与历史的文明”。这位来自秘鲁库斯科国立圣安东尼奥阿巴德大学的学者,认为两国在多个知识领域的发展进程中,例如水利工程和建筑,展现出显著的相似性,其知识体系也体现出令人惊叹的对称性。
“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中国和秘鲁也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他说,两国的历史联结并非始于近代,早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就已紧密相连。在16世纪西班牙政府主导建立的贸易体系下,中国的手工制品与包括秘鲁在内的美洲白银进行交换,中国商品得以运抵美洲各大城市与城镇。
不同文明的突出成就,在交流互鉴中越发得到重视。
同样来自秘鲁库斯科国立圣安东尼奥阿巴德大学的豪尔赫·埃米利奥·萨拉特·卡尔德隆,担任了“塔万廷苏尤国家博物馆”与“印加道路网”研究项目负责人。据他介绍,该博物馆将为人类各大文明开辟专属展区,旨在促进跨时代文明之间的学术、科学与文化交流,推动全球文明对话。
“探究古代文明,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过往,从而基于此类知识构建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方案。”他表示,博物馆的角色不仅限于发掘考古遗存,向游客与研究者展示文物及促进文明交流,更在于基于长期积累的认知建立全新的范式,实现更好的人类生活方式。“这便是古秘鲁人用克丘亚语所说的‘阿林·考赛’,即西班牙语中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