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理想——评北乔中短篇小说集《瞄准》|西岭雪·品读

2025-09-29 14:46: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张飞扬

军旅作家北乔继推出《新兵》《当兵》两部长篇小说后,最新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瞄准》,从更具体、更个人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批与作者生命息息相关的军人群像,分别构成小说集的6个部分。


从《缺口》里李喜贵在生活中葆有缺憾与空白的坚持,到《虚光》里左佳逐渐抹去小心思立志成为一名好兵的抉择;从《瞄准》里司空剑在琐碎的训练日常中呼唤军人热血“遐想”的奋力身影,到《七秒》中张成宇与队友江文华、罗祥相互磨合突破师部攀登纪录后的喜极而泣,小说集聚焦具体的“兵”,他们有个性、有想法、有弱点、有闪光。

这样的聚焦,延续着新时期以来军旅题材文学领域对“人”的切身关注。所谓“军人也是人”,小说集中最为突出的,正是对以严格的集体生活著称的军队里的个体投以关注的人文主义情怀。

这样的情怀,也反映在小说集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上。

从文学体裁选择的角度来看,以中短篇小说集面貌出现的《瞄准》,颇值得玩味:一方面,它有着短篇小说对个体内心与困境的探寻和思考,另一方面,它又以“集”的形态,尝试着构建起某种群体广泛的共鸣。

这样的叙事意图,被作者以某种追求的面貌呈现出来——正如他在后记里所说的那样:“军旅文学的好处是,大家把它当作军旅文学读时,可以读到军人那与众不同的形象和人生;如果把作品中的军人当作人生角色中的一种,当作工作职业的一种,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都能在字里行间与自己相遇。”

这样既向内又向外的叙事意图,使北乔的小说呈现出更复杂的质感,也使“瞄准”这一具体的军事动作获得某种指向人生的比喻意涵——和完成瞄准一样,我们只有留下谦逊的“缺口”、抹去梦幻的“虚光”,以“七秒”的高标准自我要求、以“军歌”的精神自我振奋,时刻“瞄准”、保持悬停,才能应对生活中“不断运动”着的自我和他人,使生活布满美丽的“云彩”。

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下,“瞄准”这一军事动作成为勾连起整部小说集的艺术载体,从而使小说集内的6个部分在完成各自人物的成长叙事外,进一步完成某种人生经验的传递,进而让小说增添了一种根植于经验的、切实的理想主义气质。

这种气质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作姿态——北乔写《瞄准》,是写在21世纪的今天,是在某种对过去军旅生活经验的回望里整理自身。在小说里,这样的写作姿态,具体呈现为一个个迫切的生活命题。

它们醒目地出现在每篇小说的最前面,以训练记录的形态,预言着每个兵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缺口》提醒着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虚光》描绘着立志从军的可能,《瞄准》思考着“如何保持生活的锐气”,《七秒》反思着荣誉的具体内涵……这些命题是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兵们切身遇到的,也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

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反思小说大多仅限于对人生问题的提出,北乔的书写进一步指明了某种面对这些命题的理想化解决方案。在对6篇故事的阅读里,我们不难拼凑出一个够谦逊、有志气、有热情、肯团结、爱荣誉的理想军人形象。这样的形象,既是作者理想的产物,也是生活经验凝结出的产物。它隐约暗示着,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理应走向何处,理应成为什么。

王尔德曾言:“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瞄准》里的6个故事铺设出的理想军人无疑是艺术的,也是足够理想、令人神往的。北乔是在对具体生活经历的6次回望里,一点点收集起兵们在琐碎日常中乍然出现的闪光点,并以此打捞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完美的军人。

这样的“打捞”是可贵的。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位有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的个人沉潜进生活经验的洪流后所作出的选择。区别于当代众多以失败为娱乐、以理想坍塌为借口而不断滑向庸常的形象,小说集里呈现出的,是那个被搁置太久的理想。在作者对以往经验的重新回望与书写里,这个传统的理想得以被重新注入生活的活力——它们被重新唤醒,仿佛从来就应该如此。

在寻常生活里,北乔依旧讲述着军营里那些挫折与希望不断交织的故事,让宏大的理想在对生活切实的指认中重新焕发出某种可能。因而,至少在这些故事里,小说,就是在打捞理想。

(《瞄准》,北乔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5年8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