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影像的文明对话——从第二届金熊猫奖获奖作品谈起|西岭雪·第二届金熊猫奖影片展映

2025-09-30 17:49:0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从9月1日到9月30日,作为第二届金熊猫奖的配套活动,“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活动在省内15家影院集中展映国内外40部影视佳片,同时开展超5万场次电影公益放映,特别设置意大利电影主题单元。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针对展映影片的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李咏瑾

作为全球影视传播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第二届金熊猫奖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对话文明的底蕴、面向未来的胸怀,再次获得世界瞩目。放眼本届金熊猫奖,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动画片四大单元27个奖项的角逐中,来自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43部作品汇聚于此,多元文化视角的影像呈现在这里碰撞互鉴,赢得喝彩,热度飙升。

金熊猫奖之热,一是不忘本源,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关注精神勃发的底蕴。

纵览本届金熊猫奖获奖作品,我们会发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典范,是深入本土文化土壤的原创IP创作。

以获得最佳动画片奖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该片取材于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中国民间神话,将当代价值观和影像美学注入传统叙事语境——哪吒与命运的抗争,呼应了现实个体的自我认同突破;与周遭人物关系的重构,反映了当今社会观念的多元变迁。当哪吒这一经典IP获得更具国际视野的延伸,古老传说就焕发出更具现实活力的强大魅力。

再如电视剧获奖作品《山花烂漫时》,突破传统主旋律作品框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极易激发人们共鸣的主题:关于教育公平、关注女性命运、关乎生命尊严等。极接地气的叙事转型,标志着中国影视剧近年来在发展中不断延伸的全新探索——不再需要通过展现一系列东方视觉符号获得国际认可,而是通过深度挖掘人物个性与内涵贡献更具力量的普遍价值。

这些影视作品的成功,再次证明越是本土的,越有可能赢得全球广泛喝彩。那些既历久又弥新、既广阔又微小、既理性又亲切的文化范本越被深入了解,就越有可能撞开人性的心扉,引发广泛讨论、共鸣与更深层次的感动,而这让影视作品有了更多成为经典的可能。

金熊猫奖之热,二是以兼容并蓄的姿态,推动世界文明更深入地交流互鉴。

文化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才能获得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金熊猫奖通过创造一个多元文明相遇的空间,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创造者能超越自身视野,在他者的审美镜像中重新认识自己。

本届金熊猫奖征集到的作品,国外作品占比73.2%,近半数评委来自海外。不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影视巨制参与角逐,足见以金熊猫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品牌日益提升的世界影响力。

当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获得最佳影片奖,巴西女演员黛丽丝·韦恩伯格凭借《天空的另一面》获得电影单元最佳女主角时,来自两个遥远国度的文化呈现,打动了无远弗届的全球观众。正如《还有明天》导演兼主演宝拉·柯特莱西所言:“电影可以让我们跨越国境、语言和文化,彼此连接。”

金熊猫奖之热,三是拥抱创新,在技术跨越中探索影像未来的更多可能。

当今世界影视技术正经历一场巨大变革:虚拟制片技术打破实景拍摄的限制,人工智能为全流程制作提供更多工具、实时渲染将头脑风暴转化为逼真效果等。

但所有技术进步如何确保技术服务于艺术,而不是让艺术成为技术炫技的外壳?如何让艺术的真实与真实的艺术互为表里,而不是放任人工智能虚构的奇观成为蒙蔽人类认知的阴翳?当算法可以预测并引导观众的喜好,艺术创作会否变成枯燥的大数据游戏?

金熊猫奖的评选给出明确答案:正向地应用技术,引导其深化叙事、丰富情感、多维度地拓展审美体验。正如评委会主席陈凯歌撰文所说:“真正的创新不是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是思考如何运用新工具,去讲述古老而永恒的人类故事。”

金熊猫奖始终对新兴创作力量保持极大关注。获奖作品中不乏青年创作者的身影。他们融合了数字原生代的技术敏感特性和文化传承自觉。这种人才更迭,预示着全球影视创作将迎来一个跨越式转型:从单一文化呈现走向多层次文化融合,从技术尝试走向创新引领。

金熊猫奖之所以大热,是因为其带来了影视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将文化底蕴、国际交流与技术发展三重维度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融合回应了全球文化治理的核心挑战:如何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文化互动中避免同质化和盲目跟风?如何在技术变革中维护人文关怀?

试图在实践中不断回答这些问题的金熊猫奖,正积极参与重塑国际文化格局的挑战:倡导对话与合作,拥抱多元价值观,不囿于当下而是探索未来影像传播的无数种可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