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9月1日到9月30日,作为第二届金熊猫奖的配套活动,“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活动在省内15家影院集中展映国内外40部影视佳片,同时开展超5万场次电影公益放映,特别设置意大利电影主题单元。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针对展映影片的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王雪梅
从成都天府艺术公园到宽窄巷子,从兴隆湖到东门码头十二月市遗址广场,再到川视宝光、宜宾合江门广场等多处城市地标,在第二届金熊猫奖配套活动“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中,既有《流浪地球2》《独行月球》《唐人街探案3》这样的热闹大片,也有《忠犬八公》《我爱你!》《人生大事》《奇迹·笨小孩》等温情现实题材,还有《熊出没·重启未来》《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杨戬》等动画合家欢。城市在夜色里亮起一块块“公共银幕”,让看电影回到朴素的共享时刻。
银幕叙事的三重维度
展映的影片,涵盖动画、喜剧、动作、剧情等多种类型,照顾到了不同年龄层、观影习惯与文化兴趣的观众。整组影片既有《飞驰人生2》《流浪地球2》等近年热度颇高的国产新片,也有《雄狮少年》《独行月球》这类兼具娱乐性与社会关怀的作品,展示出成都作为金熊猫奖主办城市的文化开放度。
从整体基调看,呈现出“轻松中有温度,娱乐里见真情”的调性。这种展映选择,很契合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成都人的生活节奏相对舒缓,市井文化浓厚。因此,展映可以说是在城市的熟悉角落里安排了一次次邻里聚会,电影成了将大众相连的媒介。
展映充分考虑了影片与空间的适配性,不同类型的电影被安置在各具气质的城市地标中,让放映空间不仅是载体,更参与了意义的生成。街区的日常气息与银幕的故事交融,为观众带来区别于影院的观影体验。
在宽窄巷子展映《忠犬八公》,观众在古意盎然的街道里,看着那只始终守候主人的狗一步步老去。这条街巷曾见证过无数市井故事与人生起伏,如今一部关于忠诚与等待的电影在这里放映,让观众在熟悉的街景中,回味生活中那些细水长流的陪伴与牵挂。
文化惠民的三点启示
“大家一起看电影”展映活动,不仅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方式,也在不经意间对城市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启示。
一是文化活动不必高山流水,也可悄悄抵达。
提起看电影,大家想到的往往是专业影城、商圈影院或影展展馆,是需要购票预约、特意安排时间的事情。这次展映,把银幕直接搬到市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地方。很多人是在散步、骑行、遛娃、约会中偶然遇见一场电影,也有人是专门带上椅子、点上小吃,与朋友家人一起前来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文化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银幕与草地、街灯与音响构成一个共享空间,艺术在不动声色中走入市民的夜晚。这种去中心化的文化供给模式,既降低了参与门槛,也扩大了文化的受众半径,让文化惠民深入城市的肌理。
二是电影是城市温度的见证者。
银幕上播放的故事,本质上讲的是人们熟悉的情感与生活。无论是《学爸》中父子间的误解与成长,还是《我爱你!》里老年人之间迟来的爱情,或是《熊出没·重返地球》这种热闹欢腾的亲子动画,讲的都是陪伴、信任、选择与希望。
当这些故事被投影在城市的夜空中,被人们在楼宇之间、湖边广场、石板街巷中观看时,那种从影像中浮现出来的情感,会在城市空间中被重新点亮。
孩子在笑,老人悄悄抹眼泪,情侣在某个感人的镜头时轻轻握一下手,这种共情的产生,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被共同点燃的情绪连接。城市不再只是一个提供功能的容器,在这一刻成为情感的回响场。
三是文化惠民也是城市形象的一种全新表达。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通过温和、贴近生活的方式传递文化形象。这种轻松随意、自然参与的方式,不仅让文化走进市民生活,也让市民在不知不觉中对城市产生更多理解。
成都这次借助金熊猫奖的影响力,把艺术气息、生活温度和公共服务融合在一起,让市民在熟悉的街景中感受到文化的存在,让市民更方便地参与文化活动,体现出城市治理中对人和生活的关注。
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惠民通过一场场真实可感的文化活动,让人看到城市形象不只是外表的漂亮,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情感的流动、生活细节中的用心。这正是文化真正发挥作用、城市变得更有温度的地方。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