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10月8日晚,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舞剧《乐和长歌》再度来蓉演出,为观众带来穿越千年的楚式浪漫之旅。
《乐和长歌》剧照。主创团队供图
《乐和长歌》剧照。主创团队供图
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中首个亮相的舞剧剧目,《乐和长歌》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联合创排。该剧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荆楚文化为背景,通过虚构的“和国”与“乐国”之间联姻与纷争的叙事,融合历史、神话、哲学与当代舞台语汇,创作兼具审美高度与思想深度的舞台作品。
舞台上,1比1复刻自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与虎座凤架悬鼓,不仅作为道具出现,更成为推动剧情、承载情感的意象。编钟之声贯穿全剧。舞剧在舞蹈语汇上还原楚地风貌。女子群舞中“翘袖折腰”的柔美灵动,男子战舞中的刚劲雄浑,巫舞与傩戏中神秘原始的仪式感,共同构建出一个瑰丽而充满张力的古楚世界。凤鸟、双头鸟等图腾符号频繁出现,既是对楚人信仰与生命哲学的视觉化呈现,也暗合角色内心的情感流动与剧情走向。
在参评之前,《乐和长歌》开展了首轮全国巡演,五月上旬首次奔赴成都,开展了多场演出。“我们希望观众走出剧场时,不仅记住楚地舞蹈的美,更记住那些关于‘和’与‘乐’的思考。真正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清醒建构。”该剧导演王舸介绍,主创团队在创作时深入湖北省博物馆,从文物中提炼意象,希望用舞台让更多人看到楚文化的浪漫与深度。
主创团队通过梦境、回忆、幻觉等多重时空交织,给予舞台诗意的流动性。王舸进一步认为,在创作阶段上,国内的舞剧创作者进入了更加强调文化自信的阶段,并且相比以往单纯将传统文化元素摆在舞台上的初级创作思路,现在更多是利用各类声光电技术,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造性转化,获得观众的认可,吸引当下的年轻人走进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