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枫
2025年9月15日,阿布洛哈村林川小学迎来建校二十周年。学校创办人林强,又一次踏上了那条熟悉的路。
他没有空手而来。同行的,还有一批受他感召的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他们带着物资、器材、教具和沉甸甸的心意,走向深藏在群山之间的这所小学——这个他倾注了二十年心血、始终无法放下的地方。
这条路,他走了不知多少回。但这一次,有些不同。这是他第二十五次回到阿布洛哈。
二十年,二十五次奔赴。从黑发到鬓染霜,他没有停下。他说,这是回家。
我与张驰、卫晋两位老友,再次与林强同行。我们四人的缘分,始于十八年前——那时,为宣传胡锦涛同志亲自批示的全国“军转干部的优秀代表”林强的事迹,我们在使命召唤下相识,从此结伴而行。
2007年7月,我们一同加入采访团,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进那个当时还叫麻风病康复村、几乎与世隔绝的阿布洛哈。亲眼记录下林强与那片土地、与村民之间最质朴深刻的交往。十八年过去,我们依然同行。山高水长,一如往昔。
还记得十八年前,进村的那条路,是我这辈子走过最艰险的路。那根本不算路,是沿悬崖硬生生凿出的一串脚印。宽仅一米,一侧是垂直岩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脚下是近七十度的流沙坡,每踩一步,砂石就哗哗滚落。我贴着山体往下挪,身体后仰,脚跟用力抵进沙土,仍控制不住下滑。四个半小时的下行,全凭意志硬撑。到最后,不少人瘫坐路边说不出话——下坡时脚趾承受巨大冲击,当晚脱鞋,几乎每个人的大拇指都紫黑肿胀。
带路的林强默不作声走在前头。
同样的路,他已走了十次。他说:“走多了,就习惯了。”
可当他脱下那双磨得不像样的解放鞋时,我们都愣住了——他的脚趾早已扭曲变形,大脚趾甲翻起、淤痕叠着淤痕,结成一层层深紫色的茧。那是反复受伤又愈合留下的痕迹。他却只笑笑,说:“没事,不疼了。”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习惯”二字背后,是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坚持。
踉跄着进入村子,眼前的景象让人怔住——藏在群山深处的村落,比想象中更偏僻、更贫穷。开裂的土坯房稀疏散落,不少屋顶压着碎石,仿佛一阵风就能掀翻。村里唯一的水源,是一个浑浊的蓄水池,旁边散落著水瓢和几个锈迹斑斑的铁桶。
走进村民家中,才知什么是真正的艰难。昏暗的屋里几乎没有像样家具,破旧的棉被潮湿厚重,厨房角落堆着寥寥几个土豆和玉米。一位老人掀开锅盖——一锅稀薄的杂粮粥,就是全家五口人一天的口粮。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林强——这位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大爷”,正蹲在田埂边和老农交谈。他耐心听对方说旱情,眼里没有一丝敷衍。我们随他走组串户,他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还记得哪家老人需定期服药、哪家屋顶还没修整。
他指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水窖说:“慢是慢了点,但年底前,一定让每家喝上干净水。”说这话时,他眼中闪烁的光,比山间的阳光更炽热。
那一刻,心中的震撼无以言表。在世界匆匆前行的脚步里,这片土地仿佛被遗忘在时光之后。但就在这里,有人手持希望的烛火,倾注全部心血,温柔而坚韧地,点亮了另一种未来的可能。
如今,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崭新平整的公路,只用一个半小时,就驶入了阿布洛哈。
扑面而来的是一派新气象: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入户,黑白相间的民居错落有致,庭院花开、白墙映日。满山的脐橙树果实初结,青黄相间,晨露未晞,在阳光下莹莹闪烁。
2024年,村民年均纯收入达14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突破至15万元;从2020年只有零星摩托车停放在邻村,到2025年已有8户村民购置小轿车,家家有摩托或三轮车。民宿、小卖部、网购进村,产业园即将建立……目光所及,生机盎然。昔日的贫瘠艰难,已被岁月拂去,不见旧痕。
这些变化,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是党和政府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切实见证,更是中国乡村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真实缩影。
我站在村中,再一次被震撼——这一次,不是因为苦难,而是因为蜕变。
校门越来越近,阳光下那面国旗格外鲜艳。林强一步一步,走得踏实平静。这次的归来,不只是牵挂,更是一次赴约——一场与初心和岁月的温柔履约。
这所二十年前由他力主筹建的小学,曾是村里唯一的水泥建筑,洁白明亮,静立在苍茫群山间。房外树梢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那是2005年9月,学校第一次开学。国旗,是林强特意从成都带来的。很多从未出山的村民,在那一天,第一次亲眼看到了五星红旗——他们仰着头,眼神清澈庄重。从此,林强把共和国的象征,深深扎进了每个村民心里。
朗朗读书声,第一次回荡在这片山谷。它像一双翅膀,托举孩子借知识飞出大山;它像一扇窗,让孩子透过文字看见远方;它更像一副“顺风耳”和“千里眼”,使孩子远观万象、静听天籁。林强种下的不只是学校,更是一片生生不息的希望。
为提升教学质量,他四处奔走,通过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先后协调派遣一百多位教师支教。在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支持下,林川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已成为布拖县教育示范点之一。大山里的读书声,越来越响亮。
2024年夏,林强得知村里有七位从林川小学毕业的学生即将高考,主动联系当地老师,利用暑假把他们接到成都。他带他们走进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触摸大学桌椅,感受图书馆的安静,看篮球场上年轻人奔跑的身影。
他对他们说:“不要怕走得远,你们值得看见更大的世界。”
2025年夏,捷讯传回:七人高考,六人上线本科。整个阿布洛哈沸腾了。媒体用整版报道了这场“大山的奇迹”。林强只轻轻说:“是孩子们自己争气。”
教育是国家的希望,而乡村小学,是这片希望最深最韧的根脉。林强用二十年,把一批批孩子托举到曾经无法想象的高度。
走进校园,孩子们正在上课,读书声隐约可闻。林强没有打扰,他只默默选出一部分二十年来拍的照片,在操场边安静布置起一场穿越时光的影展。
几十张照片挂在细绳上,沐浴在微风与阳光中。它们像一扇扇窗,无声地诉说过往与当下,耕耘与希望。泛黄的旧照与新影像相邻,恍惚间时光在此停留对话,每一张都在低语一个关于坚持与蜕变的故事。
这些影像,连成一部村庄变迁史:从低矮破旧的茅草屋,到初步改善的砖瓦房,再到如今整齐漂亮的小楼;也从第一批孩子第一次怯生生站上操场、仰望红旗的眼神,到他们在土操场奔跑踢球的笑脸,再到放学时背书包、踩山路走向夕阳的背影……每一张背后,都是一段被定格的热望。
展览中特别触动人的,是孩子早年写给林强的信和画——纸已泛黄,字迹歪斜,色彩却依然明亮。那些稚嫩笔迹背后,是一个个正在发芽的梦想。
真正动人的,是时间给出的答案。
当年照片里的孩子,如今已走向天南地北:有的参军报国、考入军校,有的在广东踏实工作,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更有如吉列子日——林川小学第一批学生中的一个。他当年踩着山路走出大山,大学毕业后却又毅然归来。就像一棵树,拼命生长是为了把根扎得更深。他带领乡亲们继续向前,2023年,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如今,他成为了大山的依靠和回声。
更温暖的是,他们的孩子,如今也在这所学校读书。
下课铃响,孩子们涌出教室,瞬间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影展吸引。他们围过来,叽叽喳喳指认:
“这个我认得到!他那时候好年轻喔!”
“呀!从前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偶尔,一声清脆的惊呼划破空气——他们指着照片上那个扎麻花辫、笑容腼腆的女孩,或那个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奔跑如风的少年,眼神骤然点亮,盛满惊喜与怀念。几个小朋友也挤在一旁,小脑袋凑在泛黄照片前,仔细寻找岁月痕迹。林强静立一旁,嘴角噙着温和笑意,目光柔软地流过每一个人,像在凝视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那一刻,他不再是官员、摄影师、慈善推动者,他只是一位归家老人,安静注视时光如何一步步雕刻生命。
孩子们正在读懂:脚下的水泥地,曾是父辈奔跑的土操场;明亮的教室,也曾点过煤油灯。这种跨越时光的“相遇”,不再是简单回顾,而成了一种无声传承。希望,正以这样的方式续写;路依然在脚下,而精神从未远离。
林强将这批照片郑重赠予村里。吉列子日双手接过,激动地说:“我们会像守护宝贝一样珍藏它们,放进村史馆,让一代代人都看得见。”这些影像不仅记录了他自己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的历程,更如一幅历史画卷,真切生动地诉说乡村教育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每当回望来路,林强都更坚信: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而当年建校的初心,也在岁月沉淀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林川小学的教室里,志愿者老师正在上一堂AI课。孩子们分组讨论、动手体验,眼中写满对未来的想象。这是他们第一次触摸科技的脉搏。
上午11点,阳光澄澈,整个校园被照得发亮。林强和同行的爱心人士们站在简单布置的仪式现场,向学校捐赠学习用品、图书、体育器材和营养午餐补助资金。没有繁琐流程,只是真诚的问候与牵挂。
他们一一向老师道谢,感谢他们常年坚守的付出;又弯腰摸摸孩子们的头,叮嘱他们好好读书、勇敢追梦。风吹过来,拂动每个人额前的发梢,也轻轻翻动着新书扉页。
站在他们中间,林强笑得开心。有孩子悄悄打量他,像是认出了这位总是隔几年就来看他们的人。时光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二十年前,孩子们喊他“林爸爸”;如今,新一批孩子该叫他“林爷爷”了。
他自己也笑了笑,没说什么。阳光洒满肩头,暖暖的,像极了这么多年从未断过的牵挂。
林强常说,“教育就像播种,种子一旦落入泥土,便在这片山谷里安静扎根、默默生长。总有一天,会长出一片希望的森林。”
乡村静悄悄地变了,学校也是。水泥路修到了校门口,新教室的玻璃窗映着蓝天,这些变化看似平常,却印刻着时代向前踏下的坚实脚印,也藏着国家为教育、为未来默默铺路的远见和决心。
张驰说:“重访阿布洛哈,让我们切实体会到教育改变人生,交通关联命运。林强给我们上了一堂党课。”
返回县城的路上,车窗外山川依旧。我忽然想起十八年前——林强站在人民大会堂的报告席上,诚恳坚定地说:“我愿意为群众去做那些一针一线的小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很高兴、我很快乐、我很幸福!”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没有半点修饰,却像山涧清泉般清澈透亮,照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最本真的初心和崇高的境界。当时,他的话一次次引发经久不息的掌声——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那份扎根于行动、发自内心的真诚。
二十年过去了,这片土地变了,路通了,村新了,人笑了。而这句话,却依然像钟声般回荡,从未褪去半分重量。
山海依旧,岁月焕新。变的是村庄面貌,不变的,是共产党员赤诚如磐的初心。在这片辽阔的乡土上,无数个如阿布洛哈般的村庄正破土新生,被教育之光照亮。
这背后,是一批被称为“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好干部”——如村民口中的林强。他们扎根泥土、奔走不辍,把生命和热忱踏成和美乡村发展路上最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