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阿来:承续升庵精神 照亮诗与远方的文学书写

2025-10-13 14:38:4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10月13日,第二届升庵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市新都区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就奖项设立的深层价值与文化使命认为,以杨升庵之名设立的文学奖,传承的不仅是一个历史名字,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超越个人际遇:升庵精神的当代诠释

阿来表示,杨升庵的价值远不止于其状元身份与文学成就,更在于他身处逆境时所展现的文化人格。“他不是一般的状元,他有思想,有才华。”杨升庵被贬云南,并非沉溺于自伤自怜,而是主动走向民间,将个人的不幸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契机。

阿来直指,杨升庵精神的核心是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家国情怀其实就是现实关怀最重要的精神慰藉,”在他看来,“这恰恰是我们当下亟需的精神资源。”

“这就像当年的苏东坡在海南一样。他们是被迫前往,却迅速摆正了位置,不是把边疆当作异乡,而是以平等的观念,去尊重、去融入、去书写。”阿来强调,这种主动走出文化核心区,深入边疆、认识边疆、书写边疆的姿态,正是升庵精神中极为可贵的一面,也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实践一脉相承。

谈及杨升庵的传世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阿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他澄清,这首词并非在某一个具体江段触景生情而作,而是杨升庵系统研读“二十一史”(当时二十四史未全)后,对历史兴亡、文明演进的深沉感慨。

“这首词是他读史的一个‘总纲’,是他构建庞大历史咏怀诗组的有机部分。”阿来解释道,杨升庵的创作,是将古典诗词的深邃与当时开始风行的弹词等舞台表演形式相结合,用创新的艺术手法承载宏大的历史思考。“他天衣无缝地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与中国传统诗词写作联系起来,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

奖项使命:聚焦戏剧,鼓励创新与边疆书写

基于对杨升庵精神的深刻理解,升庵文学奖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明确了自身的定位。阿来透露,奖项从最初宽泛的征文,逐步聚焦戏剧剧本等。“我们其实想更靠近升庵的文化形态。”他阐述了三大标准:一是作品必须能上演,与公众见面并产生影响;二是鼓励创新态度,正如杨升庵当年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三是关注边疆书写。

“中心地带的书写已非常丰富,但对于边疆的认知与书写依然不足。”阿来表示,奖项鼓励作家以平等、尊重的视角,深入书写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丰富图景,“不是去猎奇,不是去显摆,而是真正融入和理解。”

据悉,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杨升庵精神,举办方还专门组织评委会成员重走了杨升庵在云南的足迹。阿来认为,这种实地探访,正是为了超越书本,在历史的现场中感受边疆书写的当代意义。

阿来多次强调了“书写”对于文明传承的根本性意义。“‘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命题,但对文明而言,是‘我书写,故它存在’。”他指出,许多过往若没有被文字记录,便随一代人的逝去而湮灭。升庵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书写对象从庙堂转向广袤的边疆与人民,为后世留下了认知历史的宝贵文本。

最后,阿来谈了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他特别肯定了本届奖项增设仅限于新都地区大中小学生参与的评选环节,认为这是对升庵精神在其故乡的一次“唤醒”。“有时我们只是念叨名字,而不真正理解其内涵。我们需要不断地关心、阐释与实践,让文脉在新时代真正活起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