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馥均
电视剧《灼灼韶华》是由川籍导演余丁和编剧苏晓苑联合打造的一部女性年代传奇剧。该剧不但进入2025优酷年度片单,而且首播就登顶第37周黄金时段剧集收视冠军。该剧以独特的描述为切入点——多重线索交织,将家国情怀嵌入乱世的商战硝烟与革命浪潮,让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象的选择与坚守。
《灼灼韶华》的剧名本身便是一种美学表达。“灼灼”二字源自《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本是描绘桃花盛放的明艳,在此却成为乱世女性的隐喻:纵使身处风雨飘摇的年代,生命依然能绽放出坚韧的光彩。“韶华”既指美好的青春年岁,又暗合女主角“褚韶华”之名,勾连起个人命运与时代巨轮的羁绊。这般定名,从一开始就为全剧奠定了诗意与厚重并存的宏大叙事基调。
命运如潮:乱世女性的觉醒宣言
褚韶华与康二妞的对比,堪称一组点睛之笔。两人同样怀揣着冲破封闭环境的渴望,却因选择不同,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康二妞将希望寄托于心爱之人,随其奔赴上海,最终沦落青楼,沦为命运的附庸;褚韶华则始终坚持靠自己,在上海滩的商海中摸爬滚打,最终站稳脚跟,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这一对比不仅让剧情充满戏剧张力,更直白地抛出核心命题:“女人的路,终究要自己走。”褚韶华的成长轨迹,更是对这一命题的诠释。她出身中药世家,为救兄长被迫嫁入陈家,却接连遭遇丧夫、失女、被算计的重创。但她没有被击垮,反而在绝境中奋发,在上海滩闯出一片天。
她对初恋夏初说出“世界我可以自己去看”时,不仅是一个角色的觉醒,更是一个时代女性打破封建桎梏、追求精神自由的宣言。
艺术光影:沉浸式的时代氛围营造
一部好的年代剧,离不开对时代氛围的精准还原,《灼灼韶华》在这一点上堪称用心。视觉与听觉的默契配合,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在药铺场景里,沉郁的靛青与赭石色交织,搭配着捣药的笃笃声、算盘的噼啪声,将传统社会的压抑感具象化;在上海滩的商界戏份中,鎏金、猩红与冷银的色彩碰撞,再加上证券交易所急促的钟声,鲜活地展现出资本世界的躁动与血性。
镜头语言更是极具表现力:褚韶华身着粗布衫站在外滩穹顶下,铁桥阴影将她的身影切割成明暗两半,恰似女性被时代束缚却渴望挣脱的处境;在股票交易所里,广角镜头扭曲的空间感,又将褚韶华的野心与恐惧暴露无遗。
服装与道具的细节,同样藏着巧思。褚韶华的服饰从清式袄裤到改良旗袍,发型从传统发髻到西洋卷发,甚至旗袍盘扣从传统样式变为西式纽扣,每一处变化都是女性解放历程的直观写照。药铺里的药碾子、手写药材标签、泡药酒的坛子,街头地面的车辙印,这些真实的道具与细节,让当时上海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也让观众的沉浸感更强烈。
情感争议:贴近历史的复杂真实
《灼灼韶华》并非完美无缺,剧中部分情节的逻辑争议,反而让它更具讨论价值。
有观众质疑,褚韶华从学徒到开创布行的过程过于顺利,缺乏足够的矛盾冲突铺垫;也有声音认为,剧集将原著中母女重逢的温情结局,改为女儿离世的悲剧,有过度消费女性苦难之嫌。
这些争议恰恰印证了一部好剧的特质——它不回避历史的复杂,也不塑造完美的“爽文女主”。剧中对情感关系的刻画,打破了传统言情剧的单一模式。褚韶华与丈夫陈大顺,是媒妁之言却有着相敬相爱的温情;与初恋初夏,有爱情的悸动却因革命事业只能错过;与商业奇才闻知秋,是事业上的知音、灵魂上的伙伴。
这种多元的情感图谱,既符合动荡年代的现实,也展现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
家国升华:从小我到大我的抉择
如果说前半段剧情聚焦的是褚韶华的个人成长,那么,后半段则将格局拉升至家国层面。剧中的人物群像,构成了一幅乱世时期不同阶层的“家国觉醒图谱”。
褚韶华从祁州药铺少女成长为“国药女王”,她的蜕变始终与民族工业的命运紧密相连:早期抵制假药、革新经营,打破传统药铺的困局;淞沪会战爆发后,她拒绝与日资合作,毅然将工厂转为战时医疗物资生产基地,用“以商报国”诠释了商人的民族气节。
田大少的转变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从一个只知逐利的纨绔子弟,在目睹日军的经济侵略后觉醒,喊出“我是中国人”的宣言,在工厂废墟上重建民族企业,恰似历史上的那些实业家在抗战中的抉择。
烈士遗孤程辉的故事,则承载了“医药救国”的传承。他继承父亲的革命遗志,将祖传秘方改良为万灵丹,最终捐献给八路军制药厂;剧中特意设计他背着空药箱走向深山的开放式结局,隐喻着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
当褚韶华说出“国家大事面前,我们做生意要舍利取义”,与夏元“商人就得把利摆在第一位”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她的形象也从振兴家族的商人升华为到胸怀家国的赤子,让全剧的主题更加深刻。
《灼灼韶华》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家国情怀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通过褚韶华、田大少、程辉等角色的每一次选择——是坚守民族气节,还是妥协于利益;是追求个人自由,还是承担时代责任——让这份情怀变得可感、可触。
光影艺术勾勒出时代的烟火与动荡,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暖,而觉醒与坚守,则书写了乱世中的家国大义。正如剧中所言:“韶华易逝,但精神可以永铸。”这部剧不仅是一曲女性的成长赞歌,更是对“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息息相关”的诠释。
当褚韶华在法庭上说出“我不仅是生意人,更是中国人”时,那份穿越百年的赤子之心,依然能让当下的我们为之动容。以上这些都在诠释一个朴素真理: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李馥均,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