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艺术节,激活一座城——成都的“文艺心跳”为何如此强劲?|西岭雪·聚焦中国艺术节

2025-10-16 12:35: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10月16日—11月5日在川渝两地举办。艺术节落地巴蜀带来了什么?如何从艺术节看待巴蜀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节如何让巴蜀人民共享文化盛宴?巴蜀文化与外来艺术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王雪梅

金秋10月,巴山蜀水迎来一场全国瞩目的文化盛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艺术气息席卷巴蜀大地:剧场一票难求,美术馆摩肩接踵,街头展览亦是人流如织,共同汇成一场流动的盛宴。无论是专业观众还是普通市民,都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偶遇”艺术。成都正在以一种人人可参与的方式,让艺术融入生活。

艺术为媒,激活城市千年文脉

艺术节让人们重新看见了成都的文化底色。作为一座文化古都,成都文脉深厚,艺术氛围浓郁。

从诗人杜甫的茅屋,到蜀绣的丝线、川剧的唱腔,再到当代的音乐节、影展与艺术博览会,成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着不同的艺术形态。

这座城市有着成熟的文化生态与审美土壤:良好的剧场设施、丰富的院团资源和热情的观众群体。从四川大剧院的高雅演出,到社区文化中心的惠民展演,艺术总能找到它的观众。

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近年来,成都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15分钟文化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优质的文化资源。各类艺术节、青年创作扶持计划、文艺志愿活动的深入开展,让艺术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中。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艺术节的到来,更像是一次对城市文化积淀的集中展示。它让城市原本就有的艺术活力被充分激发,让成都的“文艺心跳”被全国听见。

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国的艺术家、评论家与媒体齐聚成都,城市因艺术而热,因文化而亮。这种文艺热度,成为成都独特的城市气质之一。

文旅融合,拓展城市传播空间

近年来,成都把文化资源作为旅游发展的灵魂,把旅游场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新实践,还是夜游锦江、城市音乐角等沉浸式文旅项目,都让文化与城市生活深度交织。艺术节的举办,更让这种融合进入新的层次。

在艺术节期间,成都不仅在剧场内上演文华奖参评剧目,还在公共空间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露天广场舞台、非遗市集、艺术快闪、城市光影秀等。艺术以亲切、温暖的方式,走向街头巷尾,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的文旅模式,让外地游客“看得见艺术、听得见成都、感受得到文化”。它使城市形象从单一的美食之都、休闲之城,转变为兼具现代审美与文化厚度的艺术之城。

更重要的是,艺术节强化了成都的文化传播力。大量游客通过艺术节认识成都,通过展演作品了解四川文化。川剧《梦回东坡》的文化意象,舞剧《杜甫》的诗意表达等,将共同拼接成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可以说,艺术节不仅让成都成为全国的文艺打卡地,更让文化旅游成为城市的软实力。它让人们明白,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与生活同频共振,让旅行本身变成一次文化体验。

人民为本,厚植城市文化自信

衡量一场艺术节的价值,不能只看有多少场演出、多少观众入场。真正要紧的,是看它能否留下持久的影响——能否让艺术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能否在人们的心里播下热爱美的种子。

对成都人来说,艺术节是一件值得全城关注的文化事件。

它在城市的公共议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在艺术节营造的氛围里,人们期待新的演出、相约看戏、交流观感。更进一步来说,这样规模和级别的文化事件,正在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看一场演出、听一场音乐会当作休闲的选择。艺术节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精神生活的价值。诗意地栖居,将成为成都这座城市的一种生活风尚。

这种文化自信的形成,离不开政府长期的引导支持。

近年来,成都锚定“三城三都”建设目标,以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构建文化发展生态:一方面推进戏曲进校园、非遗活态传承等项目,打造川剧艺术中心等展示平台,让蜀锦、蜀绣等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景,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版川剧《白蛇传》片段借春晚破圈便是生动例证;另一方面通过有机更新祠堂街等历史街区,联动博物馆、图书馆构建“10分钟文艺生活圈”,并以金沙太阳节、都江堰放水节等品牌活动推动文商旅体融合,2024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800亿元、新文创活力指数全国居首,更借助世界大运会、金熊猫奖、科幻大会等国际级盛会,让古蜀文明与现代文化活力共振,为城市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能。

从更长远来看,这种文化认同也在改变城市的气质。艺术节后,成都的剧场将持续上演全国精品剧目,更多文化空间将对公众开放。艺术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