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琨
艺术之光照耀巴山蜀水。从10月15日至11月5日,数百台精品舞台演出陆续亮相于成都、宜宾、德阳、南充等多地剧场。对于四川文艺界而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意味着一次舞台的主场实验。在激发地方文艺创作活力、拓展群众的审美视野、塑造城市的文化自信等方面,艺术节无疑将产生持续发酵的主场效应。
以赛促创,激发地方文艺的内生活力
对四川文艺界而言,艺术节的到来,既是展示的舞台,更是检阅的现场。
过去几年,四川各个地方院团着力打造出精品、出人才的长效机制。从《杜甫》《梦回东坡》到《生如夏花》《尘埃落定》,一批精品剧目接连问世,有些甚至登上全国乃至世界舞台,彰显了地方文艺的创作活力。
本次艺术节,四川作为承办方之一,有多部优秀舞台作品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覆盖川剧、话剧、舞剧、音乐剧、民族器乐等多个门类。这些作品都将登上艺术节的舞台,在家门口接受国家级评审的检验。
所谓国家级评审,既意味着参演作品要实现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的“三性”统一。这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激活创作动能的倒逼机制。尤其是对地方院团而言,过去常受困于资源有限、传播半径小等困境,而今,艺术节把全国目光投向四川舞台,为他们带来空前的资源与关注度。这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与潜力,更促使他们在与全国优秀作品的对标中找准突破方向,不断打磨、不断精进,从而为地方文艺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这一次演出能量的爆发,并非单点式的,而是多点协同的系统性共振。艺术节不仅筑巢引凤,更提供了“联姻”的平台。在本次艺术节中,四川许多文化机构、艺术院校、非遗团队和文创企业形成了协同。从孤军奋战到跨界融合、资源互通,点连成线,线织就锦缎。这种联合打破传统文艺创作的行业壁垒,不同领域的优势资源得以汇聚,各方力量在协同中相互成就。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更重要的是,艺术节创造了一种开放的创作氛围。过去,地方院团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个项目、推出一部作品而集中创作,节奏紧、周期短,创作常常带有阶段性。而艺术节的到来,使这种单点式的创作被打通成一个持续的过程。院团之间有了更多交流与观摩机会,不同艺术门类也开始互相学习借鉴,形成你追我赶、共同提升的良性氛围。
这种变化的意义在于,它让地方文艺从“为演而创”走向“因热爱而创”。创作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常态的积累与探索。演员更愿意在舞台之外下功夫,导演在排练之外思考表达,年轻编剧也有了展示才华的更大舞台。
可以说,艺术节带来的是一种长远的推动力——让创作的热情和信心持续迸发、生生不息,也让四川的舞台从“偶有佳作”走向“常出精品”。
以观促演,拓展公众审美的精神空间
艺术节不仅属于创作者,更属于观众。它是一项面向全民的文化惠民活动,是一次把艺术带到群众身边的美育实践。不同于以往需要“走出去”才能看到大型演出的情况,这次艺术节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全国乃至四川各地的代表性优秀剧目。从成都大剧院到宜宾酒都剧场,从德阳演艺中心到南充文化艺术中心,本届艺术节在四川设立了多个展演单元。大量世界级、国家级剧目第一次集中呈现在四川观众面前,让普通观众能够近距离、低门槛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这种文化惠民的开放姿态,正是近年来四川文化工作的一贯方向。无论是连续举办3届的四川省川剧汇演,还是两届金熊猫奖期间面向公众的影片展映,抑或是四川省文化艺术基金支持的优秀剧目展演,政府都在不断拓宽艺术惠民的路径,让更多人能亲近舞台、理解艺术、热爱艺术。
这些活动从最初的集中展演,逐渐发展为贯穿全年的艺术推广与美育工程,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影响更深。可以说,这种让艺术走进生活的努力,正在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也让艺术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回到中国艺术节的本体,它所带来的三重价值值得注意。
首先,它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自豪感,激活了公众对巴蜀文化的认同感。
许多观众在观演中重新认识了四川舞台的厚度与力量,看到了地方艺术的创造潜能。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看,艺术节为四川城市培育了一批有审美自觉的观众群体,这将反哺本地剧场生态,推动剧目生产、票房模式与传播方式的长远革新。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走进剧场、愿意为艺术埋单,艺术也因此获得更稳定的社会支撑。
其次,艺术节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打破了过去单一审美的壁垒。
四川观众过去偏好地方戏、生活剧,此次艺术节的节目结构极其多元:既有古典与当代并置的舞剧《乐和长歌》,也有现实题材的话剧《生土》,还有创新融合的川剧《梦回东坡》《荆板桥》,甚至包括杂技、魔术、民乐交响、青年小戏组台等。这种多样的呈现让观众的审美视野被打开,他们开始尝试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欣赏抽象、象征、融合等更丰富的艺术语言。对于四川舞台来说,这是一种健康的审美更新,它让创作者和观众都在学习以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艺术。
最后,是公共空间的再造,形成新的文化认同。
艺术节不仅在剧场内上演,也在公共空间延展。惠民演出、露天剧场、艺术集市、沉浸式展览,让艺术走出舞台,走向街头。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变化,让城市在被看见的同时,也在重新“看见自己”——那些街头的音乐、广场的灯光、群众的掌声,都是城市文化生命力的具体体现。艺术节让文化从“舞台的光”变成“生活的光”,让城市在艺术的映照下,呈现出更鲜活的人文气息与共同情感。
作者简介
刘海琨,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