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梦,川渝魂——谈十四艺节中的文商旅体与科技赋能丨西岭雪·聚焦中国艺术节

2025-10-16 19:02:5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编者按

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10月16日—11月5日在川渝两地举办。艺术节落地巴蜀带来了什么?如何从艺术节看待巴蜀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节如何让巴蜀人民共享文化盛宴?巴蜀文化与外来艺术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杨天雨

巴山蜀水是中国西南的文化代表,一直以丰富的文化产业备受全国关注。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举办场地,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事悄然改变着川渝两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表达方式。

成都开幕,重庆闭幕,活动持续至年底,这场盛大的活动已为两地带来无数期待,更引来全国各地的瞩目。这场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的艺术盛会,在其标志中已经诠释了川渝两地丰富的文化理念的特征:外层的川剧盔帽呼应文旅产业的传承与融合发展,促进文商旅体建设发展;内层的太阳神鸟元素融贯古今,体现人类对于科技未来的向往。作为一名专注科技传播的文旅从业者,我从中看到了文商旅体与科技赋能的新希望。

文商旅体:传承巴蜀之梦

川渝两地一直是西南文旅的代表与名片,本次艺术节的召开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共襄盛举。在艺术展演与文旅高度结合的今天,如何立足川渝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其中关键。

艺术节的举办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文旅需求,艺术节的各种特色活动能分散人流,打造优质文旅体验,更好地促进两地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为两地文旅口碑的积累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本届艺术节特别注重文商旅体,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将艺术引流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在四川,全域动员激发基层活力,将第十八届文华奖、第二十届群星奖参评作品的惠民展演舞台从剧场搬到社区。摄影展分会场同步扩展到巴中、自贡等11个市(县),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和展馆”。重庆延续围绕“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的城市形象,融合巴渝特色资源,推出一系列文商旅体活动。

成渝两地的特色无人机灯光秀、江畔音乐会等文旅项目足够精彩,重庆还联动四川策划系列艺术品牌活动,共同推出一批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如今的时代,文旅如何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是重要命题。我们站在文旅与科技融合的十字路口,更清晰地看到大众对于消费需求的变化。从新奇感消费向着质量型消费转化,已经出现大量的经济现象,《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爆火,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四川文化特色,也通过其中的角色配音和设计元素更好地了解巴蜀文化。

类似这样的文化需求,如今经济学者难以直接预测的文化消费指数,以亿元为单位暴涨。这些文化需求在此背景下通过艺术节的形式进行大规模传播,让大家的文旅消费有了更多选择。

科技赋能:铸就川渝之魂

本届艺术节积极拥抱新技术,推行“互联网+演艺”模式,拓展艺术表现空间,提升审美体验。基于艺术节“创新、开放、精品、共享、融合”的办节原则,可以得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是本届盛会的一大亮点。

无人机灯光秀展现精密的阵列编程,会在夜空中向观众展现今日科技之中国的蓬勃生机,数字文创技术作为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线上展演、虚拟展厅等数字化形式,突破传统艺术展览的时空限制,让更多观众能随时随地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增强年轻群体的参与感。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和优惠的展演票价会拉低活动参与的门槛,提高民众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年轻人走向舞台,让我们看到更为年轻的川渝力量,也让我们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信心空前增强。

艺术节的举办,为巴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艺术节期间,惠民演出推动第二十届群星奖参评作品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让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川渝两地的文化图景在艺术节的推动下悄然改变。从舞剧《杜甫》的10年打磨到第十八届文华奖的奖项扩容,艺术不再局限于剧场内。它走出殿堂,深入街巷,融入科技,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巴蜀文化的韧性与包容,在这一刻得以充分展现。

当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遇见现代科技,这场艺术盛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商旅体与科技赋能开辟新路径。从前期艺术节的实践成果来看,艺术节已从单一展演走向生态培育,实现供给质量、传播效能、产业联动的三大升级。

文化破圈的核心是构建观演一体的共生生态。巴蜀文化的文商旅体与科技赋能通过“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演绎经典,确保传统技艺的代代传承;另一方面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吸引年轻观众,得到良好的市场反馈。走在成都的街头,沉浸在重庆的剧场里,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它从专业的舞台走入社区,从厚重的历史走进生活,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和我在巴蜀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文商旅体传承巴蜀梦,科技赋能铸就川渝魂。巴蜀文化源远流长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在科技与艺术的双重滋养下,这片土地必将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绘就更为绚丽的文化图景。

 

作者简介

杨天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编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