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张斌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历史文化脉络,是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如何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10月1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在泸州开幕,来自中国科学院等全国各相关机构的7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保护传承 创新共享——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针对文物领域保护管理、社会参与、价值挖掘、阐释展示、让文物活起来等前沿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人工智能对文物保护利用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变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为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7大议题聚焦文物保护具体挑战
从文物以保护为主,到保护与利用并重,新时代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指明了中国的文物保护路径。“举办文物保护利用大会,核心目的就是搭建起学界与业界交流的平台,汇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将更多新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表示。
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旗帜鲜明地带来了“文保事业是国家认同和文明延续的事业,建筑学则是文保事业同盟军”的观点,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励小捷也带来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价值阐释,更多的专家学者也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贡献了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观点和新认识。
大会设计的七大分会,更是聚焦了文物保护的诸多热点议题。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将探讨当前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与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举措;传统与新生——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保护利用,则将围绕保护理念与管理创新、数字化技术在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等展开探讨;现当代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聚焦破解工业遗产价值重估难题、探索新型遗产保护发展策略等方向;文化创意为文物保护利用赋能将围绕构建文物IP转化新生态,探讨如何立足历史真实性的元素提取,创新数字藏品、AR剧本杀、沉浸式演艺等表达形式,推动文创与文旅、教育、制造业的跨界融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长征精神传承弘扬分会围绕“长征文物保护与长征精神传承”“革命文物保护展示的新思路与新方向”两大核心专题展开深度研讨;文物保护利用与博物馆建设发展将针对AI技术应用、科学遗产保护、原状陈列提升等议题展开交流;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质文物保护利用,则将围绕石窟与摩崖石刻如何应对极端气候威胁进行探讨。
顾玉才特别提到了石质文物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议题。“石质文物的风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国内生态环境改善导致湿度普遍增加,又给保护带来了新问题,所以需要集中智慧,共同探讨应对之策。”此次大会专门安排了文保专家实地考察国保单位龙脑桥,“泸州的许多石桥,是建筑与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但它们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希望专家能够集思广益。”至于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顾玉才表示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建设,这是我国在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创举,“我们需要继续努力,让这段历史更加广为人知。”
人工智能和社会力量已深刻影响文物保护利用
此次大会上,专家沙龙环节还聚焦“人工智能对文物保护利用带来的影响与变革”和“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度对话。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人工智能已经深度应用到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岩介绍,考古勘探以前主要靠考古学家做地面勘察来发现文物,但引入人工智能以后,可以结合遥感技术把点状的认知变成面状的透视,做出更大面积的扫测,并且通过算法从已有的文物分布来推知未发现的文物。目前,蜀道的文物调查就运用了这项技术来推知无法探查到的路段。
在文物保护上,人工智能也大展拳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数据分析与软件研发所所长华联剑介绍,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地震对文物造成了何种伤害的评估报告,可以缩短到半小时内就能生成;洪水可以造成多少文物形成淹没危险的评估,也可以每天实时更新,对文物保护工作提代了极大便利。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可以辅助文物保护“治未病”,在文物病害的监测评估上发挥提前发现病害可能的作用。
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事实上,三星堆、龙门石窟等中华文化瑰宝,已经开始探索以不同方式让人工智能在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发挥作用。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副主任闫国君介绍,实验室2022年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推进“人机协同智能考古修复”,依托文物修复大师的火眼金睛,在9个月的时间内便虚拟修复了三星堆8号坑出土的青铜神兽和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并让两件文物成功实现了“合体”。此前,受限于文物或碎片三维数据采集和虚拟修复软件研发、设计高成本限制,单件文物实现虚拟修复成本较高,且时间周期长,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文物修复的发展。而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算力,以及AI人工智能算法,或将有助于文物的修复工作,摆脱上述困境。
8号坑青铜神兽和3号坑顶尊跪坐人像三维扫描后拼对合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力量如今已经成为助力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组成。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初迎霞透露,近年来互联网企业与大型机构对文物保护的捐赠力度显著提升,腾讯、字节跳动、香港信德集团等均进行过大额捐赠。“在政策推动下,企业捐赠方向逐步从本体修复延伸至文物科技研发。”据介绍,今年腾讯捐赠了6000万元用于不可移动文物智能监测、脆弱纺织品生物加固剂等关键技术攻关。
文物保护志愿服务也在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山西省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强介绍,山西省部分偏远山村地区仍面临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文物保护工作在当地推进存在现实困难。对此,山西近年来依托山西大学等高校资源,并积极推动包括文物修缮在内的多项保护工程,其中仅文物修缮公益基金规模已达二十余亿元。同时,通过联动社会力量与相关部门,逐步构建起多方协作的文物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