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宇 李颢宇
时隔多年,中国艺术节的接力棒再次传递到长江上游的这片热土。然而,这一次与以往任何一届都不同,首次由川渝两地联合承办。这不仅仅是举办地的简单增加,更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国家级的艺术盛会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与巴蜀大地积淀千年的文化气场交融互通。
这绝非一场单向的艺术展示,而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双向奔赴,展示着影响深远的文化盛景。
为中国艺术节增添地域个性
中国艺术节,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落地川渝,首先带来的是一股强劲的“艺术东风”。这股风,为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崭新的活力。
一是提供登高望远的平台。
长期以来,川剧、蜀绣、羌绣、清音、金钱板等巴蜀传统艺术形式,虽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大多在区域内深耕,缺乏一个集中走向全国性聚光灯下的契机。艺术节正是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光舞台。
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顶尖院团、精品剧目云集川渝,对于川渝本地的文艺院团和艺术家而言,是一次绝佳的对标取经的机会。通过与国内最高水平作品的同台竞技交流,巴蜀艺术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身的优势与差距,激发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推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的迭代升级。
二是拓宽跨界融合的视野。
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上,重庆原创歌剧《尘埃落定》、舞剧《杜甫》《天下大足》、芭蕾舞《惊鸿》,川渝合作话剧《谁在敲门》,将在家乡人民面前角逐文华奖。
川渝联合颁布实施《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携手保护弘扬川剧艺术;两地文艺院团每年互动演出110余场,川剧《江姐》、舞剧《杜甫》多次在两地巡演并深受群众喜爱;以“成渝地·巴蜀情”为统领,联合开展巴蜀合唱节等各类活动近200场,参与的两地市民累计5800万人次。
这告诉文艺工作者,传统不是故步自封的借口,特色更可以与时代共鸣。用当代的、国际的语汇,讲述地道的巴蜀故事,将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这种跨界融合的实践,其意义远超艺术节本身,会为巴蜀文化未来的创新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航道。
为中国艺术节注入巴蜀精神
这场奔赴,绝非巴蜀单方面的受益。巴蜀大地以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打上鲜明而深刻的巴蜀烙印,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节的内涵与色彩。
一是贡献烟火人间的生活美学。
巴蜀文化的骨子里透着乐观、包容、闲适而又坚韧的精神气质。从杜甫笔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盎然生机,到街头巷尾茶馆里的一碗盖碗茶,再到火锅沸腾中升腾的市井热情,这种活在当下的烟火气,是巴蜀文化最动人的底色。
当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会与这种生活美学相遇,艺术便从高高的殿堂,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现场。艺术节的演出,不仅可以在流光溢彩的专业剧院里,也可以走进社区,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剧场和展馆”,推动从“办活动”向“促发展”、从“台上演”向“全民享”的转变。
这种“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氛围,是对艺术节“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最生动的诠释。巴蜀的烟火气,让高雅艺术接了地气,让国家盛会充满了温度。
二是贡献瑰丽雄奇的创作宝库。
从三星堆的神秘青铜,到金沙的太阳神鸟;从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苏轼的“大江东去”;从壮丽的峨眉山、青城山,到险峻的长江三峡……巴蜀大地本身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富矿。
在本届艺术节中,无论是专门设置的演艺精品,还是随处可见的视觉设计,乃至文创产品的开发,都必然深深浸染这片土地的文脉。那些曾经存在于古籍、传说和山水间的文化符号,通过艺术节的放大与传播,将以更现代、更国际化的面貌,惊艳全国乃至世界。艺术节因巴蜀文化的注入,显得更加厚重、多元和独具魅力。
让人民成为艺术主角
这场双向奔赴的最终落脚点,必须是人民。艺术节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留下多少奖杯,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社会的文化水位。
首先是共享的广度。
为了让艺术节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川渝两地下足了功夫。除了低票价、公益票等惠民措施,更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打通线上线下。例如,对部分重点剧目进行线上直播,开展“云上看艺术节”活动;组织艺术家下基层,开展讲座、大师课、艺术辅导;设置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艺术节的分会场,举办展览、展播和群众性文艺活动。其目的,就是打破剧场围墙的物理限制,让无论身处城市中心还是偏远山区的百姓,都能以某种形式参与到这场盛会中来,共享文化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其二是扎根的深度。
艺术节有闭幕的一天,但文化的影响应当持久绵长。这场盛会的意义,更在于它能否在巴蜀大地上播下艺术的种子,激发全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通过艺术节,让孩子们有机会亲眼看到顶级的儿童剧,或许就能点燃他们的艺术梦想;让普通市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或许就能培养起一个新的业余爱好;让本土艺术家与国内大家的交流,或许就能催生下一部文艺精品的诞生。
这种潜移默化的滋养,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才是艺术节留给川渝最宝贵的遗产。它让艺术从一场节庆的狂欢,沉淀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深深扎根于社会的肌理中。
让艺术光彩长久照耀这方水土与人民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选择川渝地区,是一次富有远见的安排。它不仅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更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一次高效整合。
当巴蜀的千年文脉遇见中国艺术的澎湃潮流,注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双向奔赴。艺术节为巴蜀文化提供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跳板,巴蜀文化为艺术节注入独特的气质与灵魂。这场盛景最动人的篇章,将由千千万万的巴蜀民众共同书写,在他们的掌声笑容里以及被艺术点亮的生活里。
我们期待这场盛会成为川渝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展示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开启一个文化共建共享的新时代。让艺术的光彩长久地照耀这方水土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