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继和:第一本龙泉山地脉水脉文脉错综会通于巴蜀的杰作——序凸凹非虚构作品《龙泉山传》|西岭雪·品读

2025-10-17 12:15: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谭继和

“万国烟花随玉辇”(李白),早在唐代,因玄宗、僖宗入蜀,成都遂成为“万国烟花”“西巡蜀道”(李白)的国际财富与万国文化交汇积聚、进步发展之都。凸凹的非虚构作品《龙泉山传》,就是世界万国烟花聚积成都千年文脉发展史上的第一本由龙泉山人写出来的展现巴蜀大地之龙脊——龙泉山的山系山脉与文系文脉错综会通、水乳交融之美的杰作。

诸位方家对该书的研究定位、社会价值与传播价值,多有中肯的评判,我就不再重复饶舌了。作为凸凹老友,我想对这别开生面的新作,就“亲山亲水亲花”的情结说3句别样的话。

第一句话:“一盆巴山蜀水,万卷天府之国

从古巴蜀到今川渝人植根在瑰玮绝丽的一盆巴山蜀水中,世世代代受其恩惠。据左思《蜀都赋》的描绘,巴蜀盆地景观“夹江相望,通望弥博。沟洫脉散,桑梓接连。栋宇相望,疆里绮错。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简直就是世界罕有其匹的“农业理想国”。

生在这个“理想国”盆地景观里,怎么能不视通万里,心向宇宙,好好认真读一读天府之国神奇神秘神妙之美的万卷千册,感受万千气象的家国情怀和千姿百态诗意书香美感的升华?怎么能不成为山水情怀自然地理与诗书情结人文地理处处融会贯通的“新人民”的“故乡”?(见杜甫的点赞:“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龙泉山是巴山蜀水流贯文脉的又一个重要脊梁,龙泉山人自然就有巴蜀故乡“新人民”的属性。《龙泉山传》有敢为人先、创见连连的心灵美学的见解,就是秉承了巴蜀人素有的个性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第二句话:“一盆巴山蜀水”景观的中心文化地标在哪里?“万卷天府之国”书香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又在哪里?

从秦汉以来,历代海内外人多沿着巴山蜀水2000年爱山爱水爱花的文脉在苦苦追寻。顺其自然的崇尚,离不开江源岷山、青城山、峨眉山、秦岭、大巴山,直至华山之阳。这些中心地标的描绘,已有万千。

其中,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总结得最好:“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陇山和蜀山是中国山川文脉的龙头。这就是陇山蜀山的历史定位,至今仍放射着闪亮的光彩。不过,这些看法虽然正确,但多属“老话”了。

新的数智时代需要一点儿“新话”,《龙泉山传》就是如此应运而生的。

龙泉山的山系、水系、花系、文系,作为贯通蜀地山水文化的又一大脊梁,被龙泉山人凸凹首先发掘出来了,并且作为蜀山蜀水大景观一大中心地标和文化符号标志,又列出了多重证据:考古历史文献、实地调查资料、当地民族史料,令人不得不佩服这样的“新话”。

凸凹是发掘龙泉山——贯通巴蜀山水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和中心地理标志的第一人。龙泉山系图谱被凸凹发掘表彰出来,固然是“新话”,其实也是“旧话”,是龙泉山人祖先的愿望。

宋代范纯仁就专门点出过东郊龙泉山的价值:“雅兴直须穷胜赏”“东郊行乐冠西州”。宋人都说:“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范纯仁登高独呼:东郊龙泉山更是西蜀天下山水之观行乐、胜赏之秀冠,具有天下第一流“宇宙之绝(佳)景(观)”(王勃赞语)的旅游资源价值,希望人人都有胜赏雅兴的家国情怀。

如此看来,《龙泉山传》这本书不仅是“新话”,也是有文脉传承的“旧话”,是描绘巴蜀5000年生长发展图谱总系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发掘出来的龙泉山的深厚文脉基因、悠久文脉图谱和丰殖历史内涵,当得到海内外的认可。

第三句话是:“天下花木之观在蜀”(明代王渔洋的话),蜀的鲜花生活方式,守正创新于“花”的龙泉山。

妙在领会得佳处,趣在心灵享受时。

花是美的象征,美是人的天性。中华民族是爱花护花最早的民族。早在万年新石器文化史中,人类爱美之心,便萌发于花。6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玫瑰花纹,是华山名称的来源。“花”字的古写就是“华”。中华的来源就是“华”(花)。华山就是花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标识性的符号和中心地标。

华山之阳是巴蜀,巴蜀花木之胜当在龙泉山。故现代人在此创出了龙泉桃花世界生活方式,也是巴人巴适、蜀人安逸休闲生活方式的最美表达。

花的世界,千姿百态。人的世界,红尘婆娑。花与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真善美的世界。宋代人就已选出10种花为“十友”“十客”,故从古以来花与人就有不解之缘,花是人的师友宾客。蜀中的花多种多样,春夏秋冬般变幻着花样,故成都人的各种花节也特别多。

西蜀朦胧月,缥缈仙源乡。无论春夏,无论秋冬,皆有蜀花。春观花潮如海,秋垂梨果似雪。海棠天下稀,芙蓉天下奇,行乐胜赏,雅趣横生,去城嚣之苦累,得仙家之灵慧。如此佳妙,何其美哉,何其快哉!龙泉山脉不愧是花的世界,龙泉山人不愧是花的族群。我看龙泉多妩媚,龙泉看我应如是。

人与花,同托根于天府膏壤,俱禀气于阳和。和谐的天地,亲仁的花卉,供尽人间好诗题,俱怀逸兴壮思飞。玉作精神雪为肤,龙泉龙门是神髓。这就是龙泉山人在花的世界里体验到的逍遥自在似神仙、万国烟花讲缘分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是今天海内外都喜欢来蜀的独特魅力所在。

如此说来,龙泉山的文化就不只是今天成都龙泉山这点小范围了,而是纵贯蜀南蜀北,横通蜀东蜀西的山水龙脉。历史上是两山抱一城的都广平原“古之大都会”,今天则是一山连两翼的生态绿洲“公园城市”。这就是《龙泉山传》表达的视野,也是该书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巴蜀新篇章建设的重要价值。

(《龙泉山传》,凸凹著、嘉楠摄,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年10月)

作者简介

谭继和,历史学家,巴蜀人文地理专家。长期从事巴蜀文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担纲四川省政府文化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等有关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主笔或首席专家。撰有《巴蜀文化辩思集》《巴蜀文脉》等学术专著,提出“泛巴蜀文化”说。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曾任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

    编辑推荐